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最早看清日本嘴臉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

風雲人物 閲讀(1.88W)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是令人費解,一方面他們極為謙卑禮讓,一方面他們嗜血無良,世人往往會被日本人的謙卑表象所迷惑。早在我國古代就由皇帝看清了日本的真實嘴臉。日本雖然古代基本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但總有不聽話的時候,古代歷史上中國和日本也交過手。但要説最恨日本,有把日本看透了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

最早看清日本嘴臉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

朱元璋是個能人,重新奪回漢人天下,“驅逐胡虜,回覆中華”的口號可以和漢武帝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齊名了,尤其是拿回了燕雲十六州這塊中原的屏障,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建立大明王朝,在政治和制度改革上留下不朽功績。

如果要找歷史上最看透日本嘴角,最討厭日本的偉人,朱元璋當仁不讓。為什麼這麼多呢?因為朱元璋的書房掛着一把扇子,這是倭寇製造的,明軍的戰利品,這上面有朱元璋親筆題的一首詩《倭扇行》,意思就是説日本國王無道,人民都是賊盜,鄙視他們光着腳,説話像青蛙叫喚,此國沒有誠信,陰險狡詐,不值得交往。

朱元璋討厭日本不是沒有原因的,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日本以懷親王為首的亂臣賊子乘機作亂騷擾,東南沿海倭寇猖獗,使臣言語驕橫,這都是惹惱朱元璋的多種原因。而朱元璋沒有選擇攻打日本也是有深思熟慮的,首先明朝剛剛經歷許多討伐戰爭,人民生活水生火熱,負擔太重,再也經不起對外的大消耗戰爭。清除元朝殘餘勢力就很是費了力氣,然後又剿滅各路諸侯,尤其陳友諒和張士誠都不是省油的燈,明朝這些將軍士兵還有老百姓該歇一歇了。攻打倭寇大本營戰線太長,費時費力,況且他只是嘴上不聽話,還沒有到非打不可的地步。還可以給點耐心,讓他考慮考慮後果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左右朱元璋出兵日本的,那就是前朝的多次征討倭寇都沒有成功,損失巨大。忽必烈組織過好幾次征討倭國的戰爭,不是作戰失利就是天災人禍,那場颶風海嘯就是意外的災難,本來幾千裏外的戰爭,額外消耗成倍遞增,又是陌生環境,不熟悉地理情況就是兵家大忌,所以説元朝沒有徹底把倭國打趴下不是勢力不強,也不是沒用心,只是天不助元。這些朱元璋都仔細想過,新國家才建立,出去打仗就一定要贏,給那些囂張的一個徹底懺悔的結果。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朱元璋寧可忍一時,絕不爭一個激動,而這期間朱元璋組織了八次北伐,以徹底掃除殘渣餘孽,那麼多次的出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是一個公式就能計算的。

雖然沒有在有生之年發動對蒼蠅般讓人討厭的倭國,但他老人家沒少費心思研究倭國人。在外交上起初盡力用文的手法來誘導,並不斷派使臣前往日本,用道理來開化他。期間不乏軟硬兼施,都由於懷親王阻斷使者道路,從此對倭國派來的使者一概不理,拒絕和倭國的一切來往,反正也不缺你這一個藩屬國,同時在沿海加派兵力應對來犯的強盜。

朱元璋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親自用戰爭懲罰倭國,他能大人大量,同時擔心自己的兒孫們忍不住要出手,就寫了《祖訓》,其中列出了十五個不要出兵征討的國家,在倭國名字旁邊特意加了幾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説雖然這個國家雖然來朝貢了,但他太奸詐了,是嘴上一套心裏一套的小人,要時刻提防,大費周章地去攻打這樣一個跳樑小醜沒什麼意思,要和這樣的小人絕交,不要和他們有任何來往。而朱元璋最後的皇帝生涯裏也確實沒有搭理倭國,貿易上都不和他來往,完全斷絕關係。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朱元璋掌朝時日本硬的不行,而在朱棣上位後,倭國厚着臉皮一再的派人來求着要稱臣,這明顯就是給臉不要臉的節奏。沒有用武力嚇着倭寇也使得倭國成為明朝永遠的禍根,三天兩頭的騷擾,嚴重擾亂沿海居民的生活。如果在大明鼎盛時期果斷出兵放手一搏,或許能滅了他也説不準,但謹慎的明政府沒有做出這個冒險的舉動,這樣也好,萬一事情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勞民傷財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