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揭祕吳三桂投降清軍竟是因為一個道士點化?

風雲人物 閲讀(9.03K)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樹上自縊身亡,這位當了十八年皇帝的男人,終於放下了他的事業,選擇自行了斷。同一天,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第二天,從關外趕來護駕勤王的吳三桂走到山海關時,得知大明滅亡的消息,他便在山海關駐紮下來。他知道,崇禎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展現在他面前。此時,他面臨着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是投降李自成還是投降清軍。

揭祕吳三桂投降清軍竟是因為一個道士點化?

在這關鍵時刻,李自成派人勸降吳三桂,給吳三桂送來了黃金白銀,還許諾給他封侯,讓他爹當高官。因為家人在李自成手中,吳三桂無奈選擇了投降李自成。

在大軍往北京進發的途中,吳三桂遇到一個老道士。吳三桂見到他的時候,老道士正在烤火。見了大軍也不避讓。吳三桂覺得奇怪,便上前去問話。

道士見了吳三桂,笑道:“將軍請坐。”

吳三桂穿着甲胄,不方便坐老道士的矮凳子。正遲疑間,老道士又問道:“將軍是挨着簀(音zé,意思是竹編牀蓆,諧音賊)坐呢,還是挨着壚(音lú,意識是土台子,諧音虜)坐呢?”

吳三桂一聽,咦,有意思,這話有來頭,暗藏玄機。

於是,吳三桂趕緊上前去拜了一拜,恭敬地問道:“確乎兩難,雲駕以為如何呢?”

老道士不緊不慢地説道:“以簀撲壚,火勢越旺;以壚撲簀,頃刻間灰飛煙滅矣!”

老道士的意思是,如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攻打清軍,清軍的勢力會越來越旺盛。而如果吳三桂投靠清軍,轉而攻打李自成,李自成的起義軍必然灰飛煙滅。具體該投靠哪邊,你自己選吧!

聽完道士的話,吳三桂恍然大悟,下令停止前進,大軍掉頭,投靠清軍。後來的事實證明,李自成大軍吳三桂軍隊和清軍的進攻下確實是灰飛煙滅了。

有人説這個故事很不靠譜,如果重大的軍事行動,怎麼憑一個不認識的老道士一句話就決定了?其實,歷史是否存在這個道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個道理,在缺乏道德標杆的時候,選擇力量最強的一邊。因為這個時候道德評價往往由力量的強弱決定。崇禎已經死了,明朝滅亡了,吳三桂無論是投靠李自成還是清軍,都不算是投敵叛國。道德標杆已經不再了,投降哪一邊,就要看哪一邊力量更強,更具有成功的潛質。老道士的話相當於是給李自成一個思考的入口。

關鍵時刻,吳三桂選擇了清軍。

吳三桂是個立場不太堅定的人。他憑軍功不斷升遷。當李自成向北京進發的時候,崇禎皇帝臨時加封他為平西伯,命他放棄關外的寧遠城,入京“勤王”。他什麼表現呢?在明朝存亡的關頭,他卻猶豫不決,慢吞吞的帶領二十萬救命大軍往北京前進。崇禎終於沒有等到吳三桂進京“勤王”。

吳三桂猶豫什麼?他擔心萬一進京後打不過李自成大軍,反而斷了向李自成投降的後路。所以説,當他帶領大軍投靠李自成時,忽然有人提醒他,清軍比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更強大,更有可能一統江山的時候,他的臨時反戈是完全有可能的。此時,他的未來、整支軍隊的命運和他家人的生命相比,哪個更重要?吳三桂很清楚,如果他投靠了李自成,但李自成的大軍被清軍擊敗,他和家人的性命都完蛋了。權衡之下,他還是選擇投降清軍,這樣更有把握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