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巧退孔明50萬大軍的孟獲 最後被趙雲俘虜

風雲人物 閲讀(1.09W)

諸葛亮一面派人與東吳重新議和;一面加緊訓練兵馬。直到公元225年才率領甲兵50萬前往平叛。

巧退孔明50萬大軍的孟獲 最後被趙雲俘虜

公元223年,益州名門大族雍闓[kǎi]借劉備夷陵大敗,白帝城病逝,國力衰弱,政局動盪之機,在東吳的唆使下,還騙取深被南中彝[yí]族、土著和漢人信服的孟獲支持,並讓孟去遊説各部族酋[qiú】長。煽動民眾不滿情緒。因而,南中百姓大多受到獲之蠱惑加入叛軍。

二、

當時,蜀漢政權無力出兵平叛。諸葛亮一面派人與東吳重新議和;一面獎勵生產,訓練兵馬。直到公元225年3月才率領甲兵50萬前往平叛。大軍以西路孔明,中路李恢[huī】,東路馬忠三路進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期間,雍闓在內訌中被殺,至此,四郡之叛已平。但是,南中酋長孟獲卻糾集敗散之兵,繼續反抗蜀軍。

得知四郡已平,蠻王孟獲分三路各領兵5萬來鬥蜀兵,於是就有了膾炙人口七擒孟獲的故事。期間,以趙雲和魏延大敗孟獲的故事最為精彩,他們雙劍合璧,以退為進,殺得孟獲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終將其所擒。實際上,七擒孟獲是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白帝城病逝後蜀國的一場平叛之戰,系諸葛亮治理時期的第一場重大戰役,為了徹底清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採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戰術

最後,孟獲終於從心裏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着他們一起歸順。孟獲流着眼淚説:“作戰中七縱七擒,自古以來沒有聽説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此後直到諸葛亮死前,蜀國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七擒孟獲在《三國志·孔明傳》中,記載僅12個字,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如真有“七擒七縱”的史實,《三國志》應不會遺漏。那麼可以推斷在蜀漢王朝的檔案中根本沒有這場戰役。筆者認為,可能是民間為頌揚孔明的軍事才能和治國之道的溢美之詞,甚至還有大漢族思想的影響。

但在《漢晉春秋》,不僅提到了孟獲,還説亮對獲確有“七擒七縱”,甚至還説是“七請孟獲”。諸葛亮按當地民俗宰了99頭牛,宴請孟獲將領,與獲歃[shà]血為盟,互敬血酒,誓言“兩心合一,兩軍互幫”。後人曾在孟獲統治區的懸崖上鐫刻了“龍湖雄關”四個蒼勁大字,並塑孟獲巨像作永久紀念。

在紅軍長征經過彝族地區時,劉伯承元帥借鑑了孔明治理南中的歷史經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也是古今歷史上第二次彝漢結盟。

不論是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還是傳説中的“七請孟獲”,我們都能體會出孔明的良苦用心——由於孟獲性格倔強、熱情豪爽,但又陰險手辣、報復心強——漢族説“不打不相識”,在孟獲這裏不管用,他只信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七擒孟獲”很好地展現了諸葛亮的政治遠見,為後世留下了一段處理民族矛盾與問題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