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大佬杜月笙是如何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新聞界的?

風雲人物 閲讀(8.06K)

大家知道,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是黑道出身,但隨着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杜月笙發現了社會輿論的重要性,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新聞界。一旦自己遇上事情,可以讓輿論的風向有利於自己。

大佬杜月笙是如何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新聞界的?

而一件事情的發生,更加加深了杜月笙的這個想法。

當時,左派人士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一份《生活》週刊。《生活》週刊是一份代表進步勢力的刊物,對於靠黑幫發跡的杜月笙非常不滿。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週刊連續發表抨擊杜月笙的文章,把杜月笙弄得十分難堪。

杜月笙託人去疏通,可鄒韜奮根本不理這茬兒,文章照登不誤。

這可把杜月笙的徒子徒孫們惹急了,紛紛找到杜月笙,揚言:只要杜先生一句話,我們立即去把這家不識抬舉的報館給砸了。

但杜月笙總是微微一笑,説:不打緊,讓他們罵就是了。

其實,杜月笙心裏明白,砸一家報館容易,可若是真這樣做了,那自己的名聲就會越來越臭,以後就會有十家、二十家報紙來罵杜月笙。

他有自己的辦法,不是硬攻,而是智取。

後來,由於《生活》週刊的鋒芒越來越犀利,租界當局決定封殺它,並緝拿鄒韜奮等相關人員。

恰好,執行這個任務的探長是杜月笙的朋友。在執行任務前,他把這當做喜訊告訴了杜月笙。

他本以為,杜月笙肯定會很高興。不曾想,杜月笙毫無半點喜悦之情,反而很平靜地對這名探長説:“他們辦刊物也實屬不易,你們就別抓人了,到門口一喊,把他們從後門嚇跑,也就行了。”

探長很奇怪,問道:“難道杜先生忘了他們罵你的事情了嗎?”

杜月笙哈哈一笑,説道:“上海灘罵我杜月笙的人多了去了,有明的有暗的,我全不在乎。”

探長得了杜月笙的令,果然照辦,只是封了報館,卻沒有抓到一個人。

後來,《生活》週刊復刊,信息靈通的鄒韜奮早就知道杜月笙幫了自己的忙。所以,《生活》週刊上再也沒出現過罵杜月笙的文章。

這件事,杜月笙解決得實在漂亮。但他覺得,要是每次都這樣解決,那自己就會十分被動。

他決定在新聞界廣收徒弟。

杜月笙在新聞界的第一個徒弟名叫唐世昌,是《新聞報》的編輯。

唐世昌是一名老編輯,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在新聞界算是一個知名人物。

為了結交唐世昌,杜月笙託朋友捎話,請唐先生到杜公館做客。

當時,能到杜公館做客,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但唐世昌並沒有立即答應,因為他心裏對杜月笙存在着偏見。認為他不管勢力多大,都是不乾不淨的黑道人物。但經不起朋友的多次規勸,最後還是決定去會一會這個上海灘的新晉大亨。

見到杜月笙後,唐世昌大吃一驚。

當日,杜月笙身着一襲白綢長衫,腳穿一雙布鞋,温文爾雅,氣度不凡。

唐世昌原以為,杜月笙應該是坦胸露乳、大大咧咧的粗人,沒曾想,他竟然是一幅讀書人的模樣。

再經過一番交談,唐世昌發現,這位杜先生口中不僅沒有半點污言穢語,反而是侃侃而談,彬彬有禮,還頗有見識。

從此之後,唐世昌徹底改變了對杜月笙的固有看法,開始對他仰慕不已。後來,他就成了杜月笙的徒弟。

通過唐世昌的關係,杜月笙與很多新聞界的編輯、記者熟絡了起來。

為了在新聞界收到更多的門生,杜月笙迎合他們的心理,將徒弟一律改稱“學生子”,而“老頭子”則該稱“先生”、“老夫子”。

同時,他還簡化了青幫開香堂的程序。比如,將開香堂簡化為點香燭,將磕頭跪拜改成三鞠躬,多人同時拜師時,還可以集體鞠躬。而原本寫有祖先三代的“拜師帖”也被改為“門生帖”,拜師帖上一貫沿用的“一祖流傳,萬世千秋,水往東流,永不回頭”的套語,簡化成了一句話:願拜門下聽從訓誨。

有了這種相對文明、簡易的招收門生的方式,再加上唐世昌的牽線搭橋,沒多久,就有一大批新聞界的人士投到杜月笙的門下,如汪鬆年、趙君豪、姚蘇鳳、餘哲文、李超凡等著名報人,都或明或暗地成為杜月笙的學生子。通過這些徒弟,杜月笙的勢力終於滲透進了新聞界,開始左右社會輿論。

在杜月笙的授意下,一條舉世震驚的大新聞可以壓下不發,而一件無中生有的事可以在報上佔據醒目位置,引起人們的熱烈談論。有時候,一條排好了版的頭條新聞在見報當天會突然失蹤,而報館老闆會對此一言不發,採編人員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明白,這肯定是杜先生的意思。

靠着對新聞界的掌控力,杜月笙幫着不少上流社會的人物擺平了許多不宜登報的醜聞。而這些人對於杜月笙當然是感激涕零,以後遇到杜月笙有事,不用開口便一個個主動鼎力相助,以報答昔日的恩情。

杜月笙這種“存交情”的處事方式,讓他的關係網四通八達,在各個領域更加如魚得水。

當然,作為回報,杜月笙也不會虧待了那些為自己出力的“學生子”。杜月笙知道他們的薪金不高,生活清苦,所以,他每月都讓杜公館的賬房向他們發放津貼,小到幾十塊,大到幾百塊。如此一來,他們對杜月笙更是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