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中美乒乓外交的歷史細節 哪些人首先到達了北京?

歷史解密 閲讀(2.06W)

美國乒乓球運動員是在4月10日10點18分通過羅湖口岸的,第二天,幾位美國記者也來到了中國——

中美乒乓外交的歷史細節 哪些人首先到達了北京?

第一位踏上中國土地的美國記者是《體育畫報》的D•邁爾斯,他是作為代表團官員入境的。這個人和中國乒乓球有着密切的關係——2010年當他以85歲高齡去世時,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他曾在1948年世乒賽上獲得混雙金牌,在1945到1962年間十次獲得全美錦標賽的單打金牌。在1959年世乒賽的男單半決賽中,他遇到了中國選手容國團,前三局2比1領先,第四局也曾經打到12比8,卻因為患得患失被容國團逆轉,從而造就了中國的第一位世界冠軍。法新社在報道美國人在北京度過的第一個早晨時説:“邁爾斯是球隊裏唯一一個知道他們散步的地方叫‘天安門廣場’的人。”

現在想來:容國團創造歷史的那一次、正是邁爾斯距離單打世界冠軍最近的一次!

還有一位美國記者是約翰•羅德里克,他早在1945年就擔任美聯社駐中國記者,多次到訪過延安,採訪過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1956年任香港分社社長,1959年起任常駐東京,1971年,他憑藉對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消息的報道,獲得美聯社“中國報道總編獎”和“全國頭條新聞獎”。1979年擔任美聯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長。

不過羅德里克的報道,總設法在賣弄他和周總理的私人友誼(諸如“精神明顯地像在中共的窯洞首都延安那樣的精神;二十五年前,我曾作為記者在那裏工作和居住。如果説有任何變化的話,我們碰到的共產黨人比當時更為坦率,更加直言不諱。”之類),而中國記者寫出的文章又過分官樣,因此共同社記者的報道就顯得彌足珍貴了,例如我們熟悉的這個故事——

“十九歲的格倫•科恩問總理:‘你對美國的頹廢派運動怎麼看?’周恩來客氣地盯着科恩看了一眼——科恩的披頭散髮説明了他對頹廢派文化的興趣。周恩來説,‘世界的青年現在對現狀不滿,正在尋求真理。在你們的人民的思想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在這種變化成型以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事物。在尋求真理的時候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是可以容許的。我們在年青的時候就曾經想試試各種各樣的辦法。因此,我們是理解青年的想法的。從所有到中國來訪問過的青年身上,我們都看到有這種情況。’周恩來説,‘如果經過自己做了以後,發現這樣做不正確,那就應該改變。這是我的意見,只是一個建議而已。’哥倫比亞女運動員們説,她們身材矮小對她們打乒乓球有影響,這時周恩來回答説,‘起作用的是人,不是個子大小’”。

這段文字的有名,除了因為科恩之外,我還有這樣一個聯想:若干年後在張燮林教練將鄧亞萍塑造成超級明星時,會不會偶爾想到總理的這句話呢?對於這句話,張老即使不是親耳聆聽者、也定是感同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