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晚清重臣張之洞的漢陽鐵廠產品質量較差?

歷史解密 閲讀(3.23W)

日前,在陝西略陽縣發現了晚清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算起來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網友直呼,“漢陽鐵廠的鋼槓槓的”。漢陽鐵廠創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鋼鐵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0%,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晚清重臣張之洞的漢陽鐵廠產品質量較差?

可殊不知,當時漢陽鐵廠生產的鋼材還難過質量關,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之洞“腦洞大開”,辦起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建於晚清,是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一手操辦起來的。張之洞是位公認的學霸,16歲順天府鄉試中解元,27歲會試第三名,慈禧太后欽點探花。閒暇之際,還在報刊上發表大作《勸學篇》,闡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時洛陽紙貴,士子爭相閲讀。

讀書和寫作之餘,出門遛彎遇到另一位學霸——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切磋學問過程中,順利讓王懿榮的妹妹愛上了他,將“鄰家小妹”王氏娶入門。按照古人的晉升道路,學而優則仕,張之洞後來歷任山西巡撫,兩江、兩廣、湖廣總督。出將入相、金屋藏嬌,讀書人的夢想他都實現了。擔任湖廣總督是張之洞最為風光得意,也是爭議最多的時期,修建漢陽鐵廠就是其中一項。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開採煤礦、建造鋼廠、引用技術對於一位科舉出身的人來説確實是“腦洞大開”。但是,晚清的特殊歷史境遇,造就了一批強人,張之洞就是其中一位。“強人建廠”也是晚清的一大特色。

漢陽鐵廠自籌備那天起就與一個詞相聯繫——“缺錢”,國家積貧積弱,民間百姓疾苦,籌錢不易。因此漢陽鐵廠經歷了教科書般的官辦、官督商辦、商辦等歷程,技術來源於德國、比利時、英國、本土創新,目的也只有一項,把這個後來生產了漢陽造牌“三八大蓋”的廠子辦下去。籌劃修建鐵廠時,張之洞已經年過半百,他再一次拿出科舉考試時候那個認真勁兒,準備再爭口氣,出個頭彩。可不想,漢陽鐵廠的鋼材質量卻不合格。

“漢廠鋼軌萬不可用”?

民國著名實業家葉景葵在《述漢冶萍產生之歷史》中稱,“各處鐵路洋員化驗,謂漢廠鋼軌萬不可用”。葉的這番話也被後來史書廣為徵引,張之洞籌建的漢陽鐵廠也遭後人詬病,漢陽鐵廠的鋼材成為劣質鋼的代名詞。可事實是這樣嗎?前文提到在陝西略陽縣城發現的漢陽鐵廠生產的鐵軌至今仍在使用,而且近年來北京、湖南衡陽、河北石家莊、四川達州也都有過類似的新聞報道。漢陽鐵廠的鋼材質量到底如何呢?

影響鋼材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含磷百分比是其中重要指標之一。而當時在中國國內無法檢測鋼鐵成分,需要將樣本寄往國外。1895年,中國準備修建由吳淞經上海至南京的鐵路,滬寧鐵路為其中一段;1903年,與英國簽訂《滬寧鐵路借款合同》,準備使用漢陽鐵廠的鋼軌,漢陽鐵廠的鋼材質量面臨考驗。

次年10月,檢測報告由倫敦返回到滬寧鐵路總工程師格林森那裏,結果是漢陽鐵廠所生產鋼軌含碳量過少,難以“經久耐用”,含磷量則過多,致有“斷裂之虞”。漢陽鐵廠所送鋼軌不合格,滬寧鐵路修建方不肯收用。(《晚清鐵路鋼軌生產研究1889-1911》)

一時間,漢陽鐵廠所產鋼軌廣受詬病,採用鍊鋼的大冶礦的鐵礦石含磷過多成為輿論批評的焦點。可令人不解的是,日本人卻自1899年開始一直與中國簽訂大冶鐵礦購買合同,大批採購鐵礦石,難道以日本人的精明,不知道鐵礦石含磷過高嗎?

優先要走低磷鐵,日本是有意為之?

有人做過統計,漢冶萍公司銷售給日本的鐵礦石自1900年的不到6萬噸,至1910年增加到35萬噸。日本不斷與中方簽訂購買合同,1901年大冶鐵礦生產鐵礦石的65%均銷往日本。而在大冶礦場有專門生產銷往日本鐵礦石的礦區,稱為“日礦”或者“東礦”,以區別於運往漢陽鐵廠的“漢礦”。

原來,日本人進口鐵礦石非常苛刻,他們早就認識到鐵礦石中磷的含量對於鋼軌質量的影響,因此他們在購買合同中規定了磷的比例。並派專人進行檢測,每批礦石要提取三份,中日共同化驗,甚至有爭議的還要請第三方化驗。“一萬分之內,有磷五分方為準色。……如有磷過八分以上者,一概不買。”結果運往日本的鐵礦石都是含磷在0.05%以下的頭等礦,以及0.05-0.08之間的次等礦,而剩下的則運往漢陽鐵廠。

既然鐵廠用的都是含磷較高的礦石,自然生產不出好鋼了。可是,畢竟上等的鐵礦石也並非全部運往日本,漢廠還是收到部分上等礦石,為何滬寧鐵路所檢測的漢廠鋼軌質量卻是如此之差呢?難道鐵廠負責人不知道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寄往英國檢測嗎?

漢陽鋼軌質量“槓槓的”

1903年着手修建的滬寧鐵路,由英國人擔任總工程師,外人權利非常大。而中英簽訂的《滬寧鐵路借款合同》規定國外器材由英方代理,提取5%的佣金,這無疑為英人從中謀取利益創造了條件,英人的首要選擇當然是購買西方的產品。

鄭觀應在《鐵廠次第籌辦張本六十條》中提到,“欲向鄂廠購辦,而經手屬員必多方挑剔,吹毛求疵,藉詞便他購而圖利私”。西方人通過借用貸款而掌握築路權,控制着中國修建鐵路的各項權利,並在質量檢測上做手腳,使得物美價廉的漢陽鐵廠鋼軌遭到排擠。由此可推出,檢測結果並不能證明漢陽鋼軌的真正質量。

歷史總是經人檢驗的。1966年,由冶金、鐵道部聯合對漢陽鐵廠生產的鐵軌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漢陽鐵軌在鋪設四五十年後,依然耐用,軌腰上的商標可用,爐號也能辨清。調查還發現,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同一地段,漢陽鋼軌的耐蝕性都高於外國產品。

此外,調查人員發現在廣深線上,產於美國的鋼軌軌腰鏽蝕鐵皮一般是3毫米以上,甚至達到5毫米,而漢陽鐵軌則在2-3毫米之間。(《我國鋼軌的生產使用概況和國外鋼軌生產的發展動態》)如此高的質量,或許可以解釋近年屢次發現漢陽鐵軌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