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二戰後期美國為何要渲染蔣介石的花邊緋聞?

歷史解密 閲讀(2.3W)

1942-1943年間,宋美齡以治病名義的訪美,推動了《中美平等新約》的簽署,將中美關係推向了蜜月期。但是兩個親密的夥伴,卻沒有品嚐到太久的友誼,信任迅速流失,到1944年秋“史迪威事件”爆發時,中美的親暱關係幾近破裂。

二戰後期美國為何要渲染蔣介石的花邊緋聞?

對於二戰後期,中美外交關係惡化原因的討論多種多樣,不過多是從政治或國際關係的維度進行分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雁另闢蹊徑,她將目光投向到1943-1944年間在重慶爆出的蔣介石超級緋聞,嘗試從國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因素解釋這一問題。4月5日,在蔣介石逝世40週年的日子,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研究室、“中國現代史”創新團隊主辦的“民國政要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學術研討會上,陳雁以此為題做了發言。

超級緋聞:蔣介石與陳姓小姐有染?

美國人西格雷夫的《宋氏王朝》一書對抗戰後期蔣介石在重慶的緋聞津津樂道,稱“委員長的臉都被夫人抓傷了,一天,他在卧室中,夫人發現了一隻白色高跟鞋,憤怒之中,把它扔到窗外,正好擊中一名衞士的腦袋。”不少蔣介石的傳記都大同小異地引用了《宋氏王朝》裏的這條花邊新聞。

這樁“緋聞”從1943年就開始傳播了,不僅在國民黨高層流傳,還廣泛地流傳於重慶的媒體與民間,並且也給宋美齡訪美取得的巨大成功蒙上了陰影。陳雁通過對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六組組長唐縱的日記、蔣介石日記等資料的考察,發現當時蔣介石夫妻之間確實出現了家庭危機。比如《唐縱日記》1944年10月3日寫道:“近來委座與夫人意見不和,夫人住新開市孔公館,不歸者數週。下午夫人歸官邸與委座晚餐後,又同赴新開市,宿一夜。”宋美齡和蔣介石分居數週,讓唐縱感覺到“夫人與委座不洽”。唐縱後又向蔣介石的侍衞長俞濟時打聽,俞濟時沒有否認,還説與蔣緯國有關係。

蔣介石奪了蔣緯國的女友?

為何蔣介石夫妻交惡會扯上二公子蔣緯國呢?

陳雁從近年出版的《蔣緯國口述自傳》中發現了新的線索。據蔣緯國回憶,宋美齡有個其貌不揚的祕書,叫pearl Chen(陳純廉)。而蔣緯國在1940年從美國回國途中結識的空姐,恰好也叫pearl Chen,兩人有過短暫的交往,但隨着蔣緯國被父親送到陝西胡宗南部隊當排長,這段關係宣告結束。

因為空姐與宋美齡祕書同名同姓,於是後來就被訛傳為蔣緯國的女友在蔣家幾次吃飯後,被老蔣相中,以給宋美齡當祕書的名義霸佔,而父親送兒子去胡宗南部隊鍛鍊,也被演繹成蔣介石有意支走兒子。但是蔣緯國在口述自傳中,為父親辯誣,並以此來解釋重慶緋聞純系誤會,似乎自此“緋聞”問題迎刃而解。

宋美齡因緋聞而有自殺傾向?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收藏的宋子文檔案中,與宋美齡有關的部分在2003年宋美齡去世後逐漸公開。裏面幾封宋子文與宋子安兄弟間來往的電報,引起了陳雁的注意。這幾封電報往來於1944年宋美齡在巴西與美國養病期間,宋氏兄弟在裏面一直提到一個叫“蘭頓”的人,説“蘭頓”不願意從巴西去美國,稱“蘭頓”疑心重重,尋死覓活。

這個蘭頓,陳雁認為可能就是代指“宋美齡”,如此則各種費解之處就豁然開朗。 比如1944年10月3日,宋子安致電宋子文:

蘭頓病狀據醫密告,甚嚴重,有變為神經病或自殺之虞。現在診治方法系使其一日廿四小時處於昏迷狀態,以防萬一。此病原因當然為重慶事件所感觸,而最近與美國情形日趨惡劣,亦其原因之一。

陳雁認為,這幾封電報至少間接證明了宋美齡在重慶確與蔣委員長髮生了重大的爭執,受到重大打擊,並由此推斷“看來‘緋聞’可能並不只是‘謠諑’。”

緋聞傳播源頭來自美國人

那麼,這樁花邊“緋聞”最初是從哪裏傳出來的呢?

這樁“緋聞”有很多版本,更早的版本中,女主角雖然仍是“陳小姐”,但卻非陳潔如,有説是陳姓女護士,也有説是陳立夫的侄女。一本上世紀70年代末港版的《侍衞官雜憶》以蔣介石侍從室侍衞官的口吻描述過蔣介石偷腥的具體場景:在一所掛着“黃山國小”的房子裏,蔣與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姐見面,“至少有半點鐘的光景,先生才興匆匆地出來,似乎有點兒氣喘。小姐再沒有露面,不知道是為什麼。”

各種版本的“緋聞”雖然故事情節有出入,女主角亦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情節生動,細節具體。陳雁順着這些具體細節,找到了“緋聞”的源頭,是一本名為《在中國失掉的機會》(The Lost Chance in China)的書。這本書是抗戰期間在美國駐華使館擔任三等祕書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John ice)的戰時電訊文稿集。

在謝偉思“個人保存的文本”中,一份寫於1944年5月10日,名叫“蔣介石家庭內的糾葛”,詳細敍述了這樁緋聞,其中部分情節和措辭,與《宋家王朝》如出一轍。所以陳雁認為,“顯然謝偉思的個人文件是目前能夠找到的這個‘緋聞’流傳的信息源。”

蔣介石與史迪威的交鋒

儘管在1944年7月5日,蔣介石約集了政府各院院長、各部高級幹部以及歐美人士等75位客人,在國防最高委員會裏“闢謠”,在這天的會上宋美齡也公開支持蔣介石,為丈夫的私德背書,但是“謠言”並未隨之消散。這讓蔣介石憤恨不已,在日記中表露:“最可憂者,美國朝野對我個人生活之謠諑層出不窮,尤關於我夫婦家庭間之猜測亦未已。”

顯然,蔣介石認為“緋聞”的製造與散佈者首先是美國人。1945年初,蔣介石在日記裏總結“去年一年間,中共與美國駐華大使館協以謀我之陰狠,實有非人想象所能及者,今春美國大使館之失火,其內容乃為滅絕其對我各種陰謀文書,故而故意縱火也。思之寒心。”

重慶“緋聞”事件讓中美關係急轉直下,而後爆發的“史迪威事件”更是讓中美間的衝突擺到了枱面上。

史迪威從1942起擔任駐華美軍總司令,此前他就有着長期在駐華美軍、美國駐華使館工作的經歷,也與蔣氏夫婦有過其樂融融的時光。然而,很快蔣介石與史迪威就勢如水火。

在私底下,史迪威稱蔣介石為“peanut”。這個英文詞彙,不只有花生米的意思,在美國俚語裏還表示渺小的人、矮小的人、小政客等。在史迪威的日記裏,蔣介石被表現為不折不扣的小丑形象,或者是不堪一擊的老婦人。

蔣、史的矛盾起源於美國屢屢逼迫蔣介石出動駐紮在雲南的遠征軍徵緬,然而蔣一再拖延,雖然授與史迪威全權指揮,但又透過杜聿明等遙控。隨後,在美國對華租借物資的處分權、對待共產黨員和調動八路軍等問題上,兩人的分歧愈發嚴重。所以,史迪威試圖説服羅斯福威脅蔣介石交出軍事指揮權。1944年9月19日,史迪威當面將羅斯福措辭激烈的“最後通牒”交給了蔣介石,並在事後得意洋洋:“我將這包辣椒粉遞給了他,然後歎口氣坐了下來,這一槍打中了這個小東西的太陽神經叢,然後穿透了他。”甚至在2天后,史迪威給夫人寫了一首詩,裏面極盡蔑視那個中國最有權勢的男人:

我久久地期待着復仇——

終於我得到了機會,

我盯着“花生米”的眼睛

照他屁股上狠踹一腳。

……

這個小畜牧一陣戰慄,

失去言語的能力,

他的臉色變青,肌肉顫動,

拼命壓下尖叫聲。

(節選)

但是,史迪威判斷錯了,蔣介石並未因此而退讓,反而不顧眾人勸阻,態度強硬地要求羅斯福撤換史迪威。羅斯福考慮到中國在遠東對日本的牽制作用,最後讓步了。10月28日,美國正式撤換了剛剛榮升為四星上將的史迪威。這回輪到蔣介石揚眉吐氣,他在日記中甚至將此視為“我中國解放之開始”。

1943年,羅斯福夫人與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美國國會。

美國要做男性兄長,保護柔弱的中國妹妹

美國為何要渲染、傳播,甚至如某些學者所言的製造重慶“緋聞”?在陳雁看來,這可以從國家層面的性別霸權加以理解。

陳雁認為,抗戰後期,中國對美國的強烈依賴,使得美國一直想要扮演的雄赳赳、氣昂昂的“兄長”國角色得以強化,而被侵略、受蹂躪的中國愈發呈現出“女性”特質。

宋慶齡的訪美,雖然給中國帶來了大量的美援,但這些援助不僅附帶着各種條件,同時又時時處處提醒着中國人注意和接受中美文明間的優劣對比。而且,陳雁分析,對於當時的美國人來説,宋美齡這樣一個“嬌弱”、“依賴”、“求助”的女性形象,正是中國女性化形象的具現。幫助宋美齡——中國,給霸權主義正在迅速膨脹中的男性之國——美國——尤其是美國的男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但是,隨着中美、中英平等新約的簽訂,中國至少在法理上擺脱了半殖民地位,而1943年的開羅會議讓中國躋身四大國——不管是不是徒有其名——都激發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領導人想要擺脱受保護的“女性國”角色的雄心。

只是這種雄心卻與美國人在國際外交中日益膨脹的男性霸權特質格格不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宋美齡訪美所帶來的中美關係的蜜月會如此迅速地終結,而美國外交界、政界會以“下三濫”的手法來打擊蔣介石這個正在努力“雄起”的國民政府領袖——大概沒有什麼比“緋聞”更能迅速地消解男性領袖的正面形象了。

陳雁強調,德國曆史學家關於“緋聞”使男人“女性化”的分析,用在1943-1944年間中美因“緋聞”而引發的一系列外交衝突也同樣適用。美國人正是藉由“緋聞”的廣泛傳播而“女性化”、“矮化”國民政府領袖,進而“女性化”這個國家,強化其受保護的弱國形象。而這個被“矮化”的領袖並未坐以待斃,當外交上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演變成理念和性別的衝突時,不僅“信任”迅速流失,“衝突”也會顯得無法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