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對“張飛臉”的文化審美 可能就是一個大眾臉

歷史解密 閲讀(1.72W)

元明時期,人們通常把美男子形容為“張飛臉”,方方正正的,還比較黑。如今,人們提到“張飛臉”,依然會聯想到高原反應,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這人臉黑得跟張飛似的”。那麼,真實的“張飛臉”是個神馬樣子?是“燕頷虎鬚”的黑臉,還是文質彬彬的美男?抑或原本他就是一大眾臉?

對“張飛臉”的文化審美 可能就是一個大眾臉

“黑臉張飛”形象

源於隋唐民間木偶戲

流傳最廣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一段經典描繪:“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這顯然是個莽漢形象,由此生髮出的聯想,許多人喝了孟婆湯也不會忘。但通俗文藝的描寫,安能當真?

最早出現張飛有鬍鬚且不同於常人鬍鬚的記載,並非正史,乃隋唐民間流行的一種文藝形式,叫水上木偶戲。張飛的木偶形象是一撮撮橫在臉上的虎鬚,以至於孩子們看到了感覺滑稽。李商隱用詩歌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情景:“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宋元兩代,平話已然火爆,民間藝人根據自己對英雄的審美及英雄自身的性格特點,對張飛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整容”,其莽漢形象大致定型。如元代《三國志平話》這樣描繪張飛:“卻説有一人,姓張名飛,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陽人也,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原始圖騰崇拜式的痕跡,依稀可循。

《三國演義》把原屬於張飛的“身長九尺餘”,改為“身長八尺”,而把“身長九尺”給了關羽,但“豹頭環眼,燕頷虎鬚”這八個字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張飛黑莽形象的基本特徵。可見,羅貫中的依據,綜合自民間傳説和平話,意在突出對張飛的勇猛、魯莽、耿直與豪放等性格元素的民間審美,並不靠譜。

女兒做皇后

遺傳學推斷張飛是美男

此説如今有點熱,起碼在一幫喜愛三國的小資羣體中間,頗為流行,這可能受到了史學界翻案風的影響,目前各種類似考證的文字很多。但若仔細閲讀推敲,亦不難發現,所謂的諸多“考證”,其實還是推測。

譬如,有小資依元代雜劇為據,説在《單戰呂布》、《三出小沛》等元雜劇裏面,張飛的扮演者都是大眼方臉。儘管他是黑臉,但黑臉在戲曲舞台上主要表示正義,猶如紅臉表示忠臣、白臉表示奸臣一樣,不是説張飛真有一張黑臉。所以,卸下粧的“張飛”,是個大眼方臉、長相不俗的美男子,於是當時人們把美男子的臉型比作“張飛臉”。

還有一種説法,幾乎集考據學、遺傳學於一體了。

説張飛善書法、懂繪畫,“平生的嗜好,是畫美人”,依據是今四川渠縣東北的摩崖石刻疑是張飛手跡,以及清代《歷代畫徵錄》所記:“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由此推論出張飛乃文武雙全、有着良好藝術審美之人,這種人怎麼會是黑臉?並進一步指出,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做了後主劉禪的皇后。封建時代如果不是絕頂的美人,是當不上皇后娘娘的。假若張飛長得“豹頭環眼”,恐怕他女兒的嬌容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大眾臉,比較接近真實歷史

這方面,《三國志》作者做得比較理性,給張飛作傳記時,吃飯喝酒交朋友、打架鬥毆娶老婆的事兒全寫了,就是不給張飛加個“大頭照”。似乎在暗示我們:張飛的相貌一般般啦,不好看,也不難看,沒啥可寫的,所以就沒寫。

陳壽見過張飛嗎?真人肯定沒見過。根據年譜來看,張飛死於公元221年,12年後,陳壽才出生。但陳壽對張飛的相貌應該不會陌生。他的老師譙周,可能見過張飛真容,會給予他直觀的描述。

218年,在譙周的老家四川西充一帶,張飛作為巴西太守,曾跟曹魏名將張郃大戰五十餘日,此時譙周約17歲,或能目睹;時間再往前推幾年,214年,張飛率軍進成都與劉備會合,譙周是年恰好寄宿在成都的舅父家裏。對於“解放軍進城”這等大事,小孩子焉能不出來瞧個熱鬧?就算不能靠得太近,遠遠地看個大概,或者可能。陳壽就學蜀漢太學時,譙周早已是朝廷重臣、舉國聞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了,後一個身份尤為關鍵。

搞歷史的人,大多愛較個真兒;張飛又是蜀漢三傑之一(另外兩個是關羽和諸葛亮),其人其事,必為史家記述和傳承的重點。也就是説,譙周沒有理由不將張飛長啥樣告訴他的學生們。

另外,陳壽的就職經歷,使他可能有機會看過張飛的畫像。張飛有沒有畫像呢?當然會有,漢初即有為帝王功臣后妃作畫傳世的制度,張飛在蜀漢小朝廷裏的崇高地位,決定了他必然會有畫像,只是我們今天見不到而已。陳壽在蜀漢曾任衞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説,就是在圈子混的,絕對位於權力中心,焉能見不到張飛的畫像?如果張飛的相貌屬於有特點的那種,無論是好看還是難看,他當不會不記,除非是屬於中間的。

由此,張飛可能就是一個大眾臉,放在千萬人之中也無人關注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