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大化革新歷史演變 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

歷史解密 閲讀(9.38K)

大化改新是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645年,因此年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後實行的推古改革,初步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貴族奴隸主的保守勢力。但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未摧毀氏姓貴族勢力。聖德太子死後,外戚蘇我氏專權,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勢力,殺死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大化革新歷史演變 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

640年,聖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學僧南淵請安歸國(此前僧旻已於632年歸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並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645年 (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稱“三韓”)使節,舉行“受貢”儀式。隨着“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其父蝦夷翌日自殺。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政變後,皇極天皇退位,革新派擁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顧問),建元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

646年元月新政權以詔書形式頒佈了《改新之詔》,並全力向全國貫徹。改新的主要內容:廢止私有土地、部民,實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貴族、地方貴族的部民和屯倉、田莊,均收歸國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業部民,國家賜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級別所賜封户的賦課)。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劃和組織,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地方分國、郡、裏。整備軍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編制户籍、計帳,行班田收授之法,統定班給人民土地和應負租賦的數額。廢舊貢納制,實行租庸調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獻納仕丁、采女的制度。

為了使改革順利進行,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701年又發佈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革新是個逐步的過程,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後,日本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衞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律令規定授予皇族以下貴族、官吏的位階及相應的特權。同時,確立嚴格劃分良賤的身分制。

667年遷都近江大津(今滋賀縣)。次年,中大兄即位為天智天皇,編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從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難),學習盛唐文化和封建生產方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天智天皇死後發生壬申之亂(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殺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為天武天皇,同年遷都飛鳥淨御原宮(在今奈良縣)。天武天皇發展封建集權制,掃除舊勢力,嚴選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長的世襲尊稱),固定貴族身分。

689年,編訂《飛鳥淨御原律令》,以防止舊氏姓貴族的復辟。50餘年後,藤原不比等於大寶元年(701)編成日本封建國家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最後完成大化改新的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