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漢朝開國功臣張良為何能夠功成身退?不求功

歷史解密 閲讀(3.03W)

古代的那些謀士,畢生的追求就是擇明主而輔之,然後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姜子牙選擇了周文王,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劉伯温選擇了朱元璋。

漢朝開國功臣張良為何能夠功成身退?不求功

但位列“漢九年級傑”的張良,卻是謀士中的例外。

與其他謀士不同的是,張良在功成名就後,居然不願做官,而是急流勇退,離開劉邦,做起了隱士。要知道,這是很難的。大家艱苦奮鬥,九死一生,圖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享受勝利的果實嗎?可在這時候,張良卻主動放棄了,重新迴歸普通人的生活。試問,古今中外有幾人可以做到?

對於張良的選擇,歷史上給出的解釋是:張良有大智慧,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退以保身。(至於什麼黃石公的傳説,當然只是個託詞)

不能説這個理由是錯的,但我覺得至少是不全面的。我認為,張良之所以功成身退,主要是因為他的人生目標已經實現了。

那麼,張良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呢?這要從張良的出身開始説起。

用現在的標準來看,張良是個典型的“官三代”,而且是最高級別的那種。張良的爺爺、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如果不出意外,張良也極有可能子承父業。可是,到了張良的時代,天下已經變了。秦國一家獨大,以虎狼之勢,吞併了其他六國。

張良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熱愛的韓國被滅,那種痛苦肯定是巨大的。一來,作為韓國的貴族階層,也就是既得利益階層,他對這個國家的感情是深厚的,所謂“世受皇恩”,説得就是張良這種人;二來,張良的人生之路被突如其來的變故給斬斷了。他再也無法朝着宰相的方向努力了,因為作為一個亡國之民,他只能做一個普通人了。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在張良看來,正是秦始皇,以及秦國。

所以,張良在歷史上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收買了一個大力士,去刺殺秦始皇。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博浪沙那個地方時,大力士出手行刺,可惜沒能成功。張良僥倖逃脱。

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張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人生低谷。大概,他覺得此生復仇無望了。可沒想到,秦始皇死後沒多久,天下頓時風起雲湧,在陳勝、吳廣兩位大哥的引領下,大家都開始從事一種叫做“造反”的工作。

張良再次看到了希望。萬幸,他遇到了劉邦,然後開始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滅了秦朝,建立了大漢朝。

綜上所述,自從韓國被滅後,張良的人生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韓國復仇——而不是像別的謀士那樣,是為了建功立業,彪炳史冊。

怎麼復仇呢?殺死秦始皇,或者滅掉秦朝。最終,他在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完成了滅秦的大業,算是比較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既然目標已經實現,那當然可以功成身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