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揭祕柳下惠千年謊言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實可考

歷史解密 閲讀(1.46W)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為魯孝公的後裔,為人品德高尚,學識豐厚,是為大家,且崇尚美德常被人敬仰。柳下惠曾為魯國大夫,但因為官清正,直言不諱而被罷黜多次,最後選擇隱而居之,成為“逸民”。

揭祕柳下惠千年謊言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實可考

柳下惠曾在魯國為士師時,掌管着刑罰之事,當時魯國國勢衰退,朝廷大權掌握在他人之手,而柳下惠本性耿直不願同流合污,遇事不善迎合也不願迎合,因此為官之時常得罪權貴,因此也常被罷黜,一直不得志。

而公元前631年,魯國逢齊國出兵,兩軍交戰之時,柳下惠曾被問及如何才能使齊國退兵,柳下惠直言不諱,以此説道只有大國做好榜樣,小國也遵循着好好侍奉大國的規則,這樣方不會引起大亂,而小國不顧忌其勢力便趾高氣揚惹怒大國,這樣不過是以卵擊石,自取其禍。柳下惠以此來講出被臧文仲控制的魯國朝政實為不義,且魯國作為小國卻被臧文仲管理的如此狂妄自大,實為不妥。

而“直道而事人”便成為柳下惠被罷黜多次的理由,而柳下惠並沒有因此而不恥,而是繼續保持着自己的態度。曾有人問及既然在魯國不得重用,為何不去其他國家就職,柳下惠回答道,既然自己堅持做人的原則,在哪裏都不免被黜免,若只是為了升官發財,則放棄做人原則在魯國也可以做到,那麼為何要離開我的國家呢。

因此柳下惠放棄仕途,最後選擇在自己的國家隱居。

柳下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柳下惠以正人君子的高尚品德聞名於世,我們所熟知便是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坐懷不亂成為現如今男子品德高尚的代表詞,也用這個來讚揚男子在兩性關係中正直高尚的一面。

柳下惠為魯國人,其父為魯孝公的兒子,柳下惠深受世人的崇敬,不僅是因為他為人品德謙厚正直,其學識深厚,頗有遠見更因為他為官清正廉潔,不與腐敗的政治風氣同流合污且勇於指正錯誤的品德深得人心。

孔子曾在百年之後感慨柳下惠的仕途不順,本是一個十分有抱負的人才,卻因品性耿直屢被罷黜不得重用,對此很是惋惜,由此也證實了柳下惠乃是一個賢能,博學多才之人。

因此柳下惠被稱為是“直道而事人”,堅持做人的原則,堅持做事的準則,堅持正確的道德觀,故在阿諛奉承腐敗的朝政中難以生存。

《國語》中曾記載柳下惠十分不贊同臧文仲祭祀海鳥之事,當時臧文仲下令讓全城百姓祭祀它,而柳下惠認為祭祀是國家制度,而制度是治國的根本,所以要謹慎對待即使有關的制度,而海鳥只是飛到魯地並不知其有何功勞便如此親率祭祀,實為不仁智之舉。

由此可以看出柳下惠為官正直且深諳禮制,而孟子也曾稱其為“和聖”可見他德行高尚之處,加上他後來隱居不出,也證明了他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柳下惠千年謊言是什麼

柳下惠被世人稱之為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模範,為世人敬仰,其最出名的故事便是“坐懷不亂”,因而被稱為是正人君子,而坐懷不亂也被稱為是兩性關係之間男子的正派作風。而今此番言論卻被推翻,認為“坐懷不亂”不過是柳下惠的千年謊言罷了。

往往事情的年代隔得越久遠,越是模糊人的記憶,而對於中國歷史來講,越久遠的事情往往越令人深刻,而偉大的故人的事蹟,不論大小均能得到很好的拓展和説明,而柳下惠的“坐懷不亂”便是如此。

柳下惠本名為展獲,因其居住地為柳下,遂以柳下稱之,詞典中“坐懷不亂”解釋為春秋時期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入懷中,至曉也未發生越軌之事,因而他被世人讚歎道為正人君子。這件事情是出自典籍:“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這是一個獨居男子在暴雨天拒絕婦人進屋之事,遂成為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雛形,而此時離柳下惠所出的年代已經相差甚遠,但隨着時代的推移便有很多人將這個故事進行完整,遂才有我們後來見到的這幾個版本,而柳下惠也成為正人君子的代表,“坐懷不亂”也成為讚歎男子品性端正的詞語。

於是據推斷,坐懷不亂便成為了柳下惠身流傳上千年的謊言,這個謊言美麗而偉大。

柳下惠坐懷不亂真實可考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偉大的聖人,曾被孟子以“和聖”稱號稱呼,其年代比孔子較早,是為德才兼備的賢能之人,而關於他品行最為出名的便是“坐懷不亂”之事,而現如今隨着深入查證,眾人便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且有人稱此事為環繞在柳下惠身上的千年謊言,因為這件事的源頭來自西漢初的毛亨傳《巷伯》中,當時因暴雨,一寡婦房屋被摧毀,遂其鄰居一獨居男子拒開門收留她,因而女子便問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樣,能用身體温暖避寒女子,而不讓人認為他為非禮,而獨居男子便説道,正是向其學習故不開門。於是便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雛形故事。

真正完善這個故事是在元代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託宿,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而此時離柳下惠的年代已經過去上千年了,這件故事才得以完整,故不得不讓人產生此事的真實性。

事情可以追溯到柳下惠的品德上,他曾任魯國大夫,深諳禮制,以禮修身,傳播道德和學識,治國以德等乃為聖人,而那個年代男女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怎能就這樣隨意的落入陌生男子懷,遂有人猜測這件故事是為了某種觀念而誕生的,可能也是為了使這樣一位聖人的經歷更加飽滿,完善他的高尚品德吧。

事情過去這麼久實在難以評斷真假,但此事依舊能作為他人品性高尚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