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吳佩孚巧擬電文收攬民心 電報戰為直皖進攻助力

歷史解密 閲讀(1.79W)

民國時期,軍閥們奉行的是“力大為王”,比拼的是武力。不過,各路軍閥對於戰事呢頗費心思,可説是戰亦有道。謀略之一呢就是利用電報,打心理戰,輿論戰,這可以説是民國初期內戰的一大特點。在直皖交戰之前,直奉派系便利用了電文攻訐為軍事進攻成功的助力。

吳佩孚巧擬電文收攬民心 電報戰為直皖進攻助力

打仗首先就是要調兵遣將,直系大獎吳佩孚在湖南戰場與南方護法軍作戰,他要把部隊調到北方為的是打段祺瑞的皖系,可是段祺瑞正當政,他不點頭,吳也不能強行撤防。

1920年1月,吳佩孚在第一封電報中説,在湖南服兵役兩年了,全體將士久戍思歸,還積欠了軍餉,困苦不堪,最後一句是“北望叩首,涕泣哀懇”。曹錕轉呈這封電文時又加了兩句,戰死者既作泉下之遊魂,生存者又作異鄉之餓殍。段祺瑞看了之後,一言不發。此後一連串的電報都如同石沉大海,哀兵之策既不管用,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又新擬一封電報説,南北內戰是兄弟鬩牆,煮豆燃其萁,又不是寇仇外患,為什麼必須重兵防守呢。對外既然不能爭主權,對內又怎能忍心設防線。此時五四運動爆發才半年多,國人對政府多有所不滿,這封電報算是觸到了痛處,因此口耳相傳,流傳最廣。段祺瑞不能再置之不理,而吳佩孚就算是擅自北撤呢,也名正言順了。

段祺瑞見勢不妙,便準備讓小舅子吳光新佔據河南,以攔截吳軍。前提是撤換河南督軍趙倜。這時候吳佩孚又發表了一篇電報,説吳光新是得隴望蜀,讓法紀蕩然無存,現在的政府做了滿清都不敢做的事,安福系國會是窮兇極惡,罄竹難書。稍有血氣的人都不能與其共戴天,這封電文讓趙倜感激得幾乎是流淚,其實吳佩孚只是怕段的嫡系鎮守河南,阻礙自己北上的路。

當直皖終於撕破了臉皮開戰的時候,直系、奉系也是打着清君側的旗號,通電全國民眾和前線將士,歷數安福系和徐樹錚的種種罪惡。電文強調,自古以來罪莫大於賣國,醜莫重於媚外,稱這次出兵為義舉,純粹是為了救國,拯民於水火。這些電文也的確博取了輿論的支持,消磨了皖系將士的鬥志,促成了陣前的倒戈。

所謂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電報戰就是其中的體現。這種現象也説明,自辛亥以來民主觀念是深入人心,就連軍閥們也不得不假借民意粉飾武力,以正視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