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清末江油人就從煤井中鼓搗出石油 用作燈油或燃料

歷史解密 閲讀(1.3W)

江油市之名,有人説來源於境內涪江河段常見有石油浮出。雖感有點望文生義之嫌,也並非空穴來風,境內石油儲量的確豐富,點多面寬,且開採煉製歷史悠久。土法提煉煤油

清末江油人就從煤井中鼓搗出石油 用作燈油或燃料

江油地方誌辦公室1985年蒐集印發的調查資料有這樣的介紹:清同治末年(1874)前後,今江油永勝鎮海棠鋪村一帶方圓5公里內,即有多處煤井,當地人在採掘原煤中常見有小凼濃茶般石油溢出,便舀入木桶挑回家中,代替桐子油、菜子油用作照明用燈油,或當作做飯菜、取暖用燃料。因大多不會、不敷直接使用,有時引發火災,利用時斷時續。

民國32年(1943),永平(今永勝)鎮鎮長蔣冰如與從軍隊營長職位退役回鄉的賀積海等人,聯絡江油、梓潼兩縣共12名頭面人物、士紳大户,集股在海棠鋪以北約二三公里處的小貓兒溝開辦起一處當時最大煤礦,用工多達160多名,日產原煤達1萬公斤。煤炭開採中,發現大量石油原油溢出,便在距煤井東南十餘公里處的今雙河鎮菩提寺內開辦起一家煉油廠,將煤井原油僱工用木桶挑運至煉油廠,用土法提煉煤油。油廠廠長由煤礦股東、經理、隆昌縣人唐永模兼任,煉油設備為從成都購回的4套蒸餾酒精用的鍋爐系列器具。煉石油如釀酒

煉製方法與傳統釀酒相同,先將鐵皮蒸鍋沉入盛有清水的大飯鍋內,再向蒸鍋內倒入300斤黑褐色原油,加入石灰粉作催化劑,攪拌均勻後蓋上鍋蓋,團轉用螺絲擰緊使之密封,然後像蒸飯一樣,用煤炭將水燒開,開水將蒸鍋內原油加熱融化,油氣竄入鍋蓋頂端彎曲金屬小管,遇冷凝結為液態物質流入木桶內,便是茶色煤油。每蒸餾一鍋需8小時,產煤油90斤,四套蒸鍋三班倒連軸轉,日產煤油1080斤,一年生產300天達32.4萬斤。由於油質較低,主要銷往附近七八個鄉鎮作照明用。在當時主要以桐油、菜油甚至柴火照明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種令人欣喜的新事物。大户人家使用

前幾天,筆者在與永勝鎮相鄰的重華鎮。與89歲的社會賢達楊文林先生談到當年的煤油煉製,他説他在後來遷到貓兒溝的油廠親眼見過,像烤酒一樣。1940年代重華鄉場老街黃家大商號“本利昌”有貓兒溝的煤油銷售,零售價每斤三串二百文。那時法幣嚴重貶值。沒有了信用,鄉間多用銅元或銀元交易。一串錢可買一升合三斤二兩大米,一斤煤油錢能買十斤多點大米。商號同時還從成都、綿陽購進德國的“德士古”牌煤油出售,用長方形鐵皮桶盛裝,每桶二十五公斤,油質清亮點燈油煙少,每斤賣六串半左右,比地方產的貴一倍,只有大户人家購買使用。按現今普通大米每斤2元推算,煤油廠年產值當在600萬元左右。

也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小貓兒溝溢出的大量石油,引起了四川省參議員、江油縣臨時參議長蹇幼樵的重視,約請20位省參議員聯名向省參議會寫出提案,籲請省上出面組織鑽探江油海棠鋪石油資源。

民國34年(1945)3月,省政府抽調省石油鑽探大隊駐隆昌縣第四隊共120多名職員和工人,開赴江油海棠脯興隆坡豎井下鑽。鑽探四隊擁有2台德國製造93馬力柴油機,1台1200型鑽機,鑽探深度可達1200米。安裝到位後,於當年9月下旬正式開鑽探勘。

民國36年(1947年)一天,井隊鑽頭牙輪斷落井底,這在當時國際石油鑽探行業也是一大事故,只有用磁鐵打撈器吸取,而井隊又無此器具。適逢一名美國工程師帶着夫人,從甘肅玉門返回重慶途徑海棠鋪考察,對此事也束手無策。鑽台工人們反覆琢磨,從當地少兒們玩竹筒水槍遊戲中得到啟發,採用真空吸水原理,將地層探測器下入井底,幾經試驗,終將牙輪取出。全隊歡呼雀躍,美國工程師還興奮地拿出5塊美金送給井隊工程師王顯文先生,以資鼓勵。

歷時兩年六個月,海棠鋪石油鑽探掘進達到1100多米,因資源較分散,油質不大高,濃度也過大規模開採問題多,加之當時物價飛漲,工人生活困難重重,井隊被迫於37年(1948年)6月拆架封井,返回隆昌。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起,四川石油管理局多次組織井隊,先後在江油中部地區永勝鎮海棠鋪、小溪壩鎮倒流河、厚壩鎮青林口及重華鎮集體、大興村等地,開展石油鑽探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