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宋代的台諫制度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文史百科 閲讀(6.15K)

宋人往往把中央監察系統的台諫,與君權、相權三者並舉。《宋史》上便説,宋之立國,元氣在台諫。朝廷有大政事,台諫可以否決;君主有過失,台諫可加制止;百官犯錯誤,台諫可以給予批評彈劾。宋代的台諫在選任、迴避、言事、監控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備的制度。比如在選任制度上,確立了侍從薦舉、宰相不預、君主親擢的遴選原則及相應程序。風聞言事原則、公文關報制度、取索公事規定和出巡採訪途徑等的制度化,能確保台諫監察的信息可信度。台諫對君權與相權都享有獨立的監察特許權。這套制度從理論上分析,其合理性、系統性、嚴密性都是十分顯著的,其在實際運轉上也確實發揮過作用。但是在專制體制下,這種作用是極其有限的,而它在操作過程中的變異所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小。

宋代的台諫制度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其實設台諫,是君主加強皇權控制的手段,與現代西方之三權分立大相徑庭。宋代相權範圍大大縮小。軍事由樞密裁奪。唐代宗時設樞密一職,權力雖已相當大,但特以宦官擔任,非朝廷正職。五代用武人,權同宰相。宋代因襲,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樞密。太宗伐遼,一日六召樞密院計議,而宰相不知。唐代設户部司、鹽鐵司、度支司管財政,由宰相兼管。宋初襲唐制,後三司逐漸脱離相權而獨立。王安石改革時,很想收這個權,創立三司條例司,以整頓全國財政,但不久廢去。兵財之外,於用人上,宰相之權也幾失落。太宗用趙普謀,置考課院,後改審官院,設審官選人。審官多由皇帝近臣任之,皇帝本人也常親自去當考官,宰相不得與聞。蘇軾寫過一篇《上神宗皇帝書》,可謂慷慨激昂。但對當時的台諫之風心悸不已。他説,自秦漢設諫議大夫以來,數百人諫諍而死。但太祖建隆以來,未嘗加罪一人。縱有薄責,不久又提升了。因為沒有人敢重諫君主,朝政上的事只問罪宰相。所以有人諷刺説,仁宗之世,宰相只奉行台諫之旨。蘇軾在文章最後説,陛下是寬容的,我説這些話,只怕招來眾多的譏刺,加我以危法。但我死而不辭,唯恐天下以我為戒,不敢説話了。我上此書,遲疑了一個月,寫成後毀之再三,最後才冒死獻上的。

秦漢諫議大夫無定員,多至數十人,不在中樞領導核心。隋唐則移入門下省、中書省,稱給事中、諫議大夫、拾遺、補闕、司諫、正言等,為宰相僚屬。其功能主要是對天子進行監督。唐太宗召宰相入朝議大事,諫官隨之。宋代廢唐制,統治中心只內置執政的中書和管軍事的樞密兩府。台諫便脱離宰相獨立出去。真宗天禧時置諫院。仁宗慶曆時規定諫官不得用宰相大臣所薦之人,台諫權勢擴張,幾與宰相等。而台諫的功能與前朝相比已有質的變化,即變諫君為諫相。這給宰相施政帶來很大麻煩。每實行一事,施行不久,便有許多人説得失,尋廢去。再行新措,復又如前。君主莫之適從,老百姓更無法執行。主意辦法太多,朝令夕改,沒法真正做成一件好事。

仁宗時有歷史上著名的“慶曆黨爭”。當時不惟台諫,幾乎所有朝臣都興此道。呂夷簡任宰相,范仲淹諫其進用多出其門。呂夷簡斥范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引用朋黨,使其落職。許多人為之再三説情,仁宗卻説,這麼多人稱薦他,有朋黨之嫌,下詔誡之。歐陽修等人任諫官後,又再三陳述廣開言路的道理,併為朋黨之説辯護。呂夷簡後來落職。歐陽修專門寫了一篇《朋黨論》,為范仲淹心生開脱。范仲淹任參知政事,與賢相富弼鼎力革除憑世襲、資歷任官的資蔭、磨勘等任官辦法,得罪了不少人。大臣石介奏記於富弼,夏竦對石介有怨,又想搞垮富弼和范仲淹,便讓女奴偷偷學石介的字,偽造石介為富弼撰廢帝的詔書,然後謗訕於仁宗。仁宗雖不信,但富弼與范仲淹心生恐懼,自請出邊任宣撫使。杜衍任宰相,力裁那些投機之徒,凡他們的上書,都要積到十多封了,才給皇帝看,有的乾脆不奏。那些小人怨恨他,便想辦法造謠革他的職。結果杜衍只當了120天宰相。杜衍的女婿蘇舜欽,寫得一手好文章,議論侵權貴。還有個集賢校理王益柔,曾於席上戲作《傲歌》。御史中丞王拱辰以二人皆范仲淹所薦,便諷劾他們,以累范仲淹。范仲淹、富弼果被再貶。有人評斷説,仁宗英明,又急於圖治,而富、範卻陷於讒言而不得志。為什麼呢?古時候君王立政立事,君臣同心同謀,小人無機可乘,可果斷行事;而慶曆新政,鋭氣有始無終,原因就是君相之間有隙。

對相權的控制,必定招來抵制。從北宋末年到南宋,權相蔡京直至賈似道,都把破壞和操縱枱諫系統視為擅政的至關重要的步驟。秦檜弄權的第一步是“擇人為台諫”,韓侂胄干政得手也得力於“惟有用台諫”。蔡京、韓侂胄常假借御筆,罷降言官,使台諫為其所控制。史彌遠、賈似道則代諫官擬言章。史彌遠專政,台諫先將言章副本封呈宰相審查,後由宰相交付正本。賈似道弄權,奏稿乾脆由他來擬就。這時候,諫官的命運便不濟了,忠於職守者或被罷黜或陷重禍,因此許多人因懼怕而失了名節。秦檜執政時,對官僚不稱意,台諫便探秦檜的意進行彈劾,有時秦檜直接授意讓他們加罪於人。

宋代強化台諫制度後,皇帝的權力更集中,但其決策能力反而變弱。宰相在皇帝的猜忌和朝臣的左右下很難做成大事,繫命於微薄,幹不了幾天就得下台,如走馬燈般更迭。一旦君主昏聵無能,被宰相左右,台諫又變成十分可怕的殺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