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取得名字很奇怪?

文史百科 閲讀(2.28W)

“夫差”、“勾踐”之類的名字其實是音譯。感覺春秋時期的人名字很奇怪,這其實是正常的。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華夏各國的人,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紇”,這名字怪不?還有姓叔的人?再比如老夫子去見過的那位著名的風流女南子,這名字也夠奇怪的,難道是姓南名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及其以前)人的名字形式和現在不同。一方面是姓氏分流,男子稱氏不稱姓,但氏又不穩定,經常隨着其人的封地、官職的變化而變化。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取得名字很奇怪?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晉國元帥先軫,他又叫原軫,軫是名,而先、原是氏。他先封於“原”這個地方,故此稱原軫,後來又改封於“先”這個地方,故稱先軫。對於女子來説,就是稱姓不稱氏,姓雖然是長期固定的,但女子的名稱結構和現在卻不同,是姓放在最後的。所以上面提到的“南子”,其實是姓“子”。子這個姓是殷商的國姓,孔子也姓子。

另一方面,春秋時人的名字結構和現在不同,如前面説的孔子他老爹叔梁紇。這老先生當然不姓叔,前面説了,他姓子。叔也不是他的氏,他的氏是孔。那叔梁紇是毛意思呢?其實,“叔樑”是他的字,紇才是名,這是把名和字連稱的。

與之類似的,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這老先生字孔父,名嘉。他的後代以他的字為氏,就稱孔氏了,孔子的孔就是這麼來的。而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孔父嘉、叔梁紇這些名字都好奇怪啊。另一種情況,就是周圍蠻夷各國的人。比如題主説的“夫差”、“要離”這些人。

需要説明一點的是,吳、越都屬於百越,是越人,他們的語言是和華夏不同的。舉個很著名的例子:楚王的弟弟鄂君子析在河中游玩,船上鐘鼓齊鳴,盪舟者是一個越人,於是他就唱了一首歌,是什麼樣的歌呢?他唱道:“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子析説這是什麼鳥語?來人啦快給偶翻譯一下,於是就有個翻譯過來,説,他唱得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説君兮君不知。”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翻譯詩歌。從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吳越的語言是和華夏不同的,所以,象勾踐、夫差、闔閭之類的名字,自然是音譯的,確實沒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