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蒙古帝國為何停止服徵世界?“黃金家族”忙着內戰

野史祕聞 閲讀(1.89W)

1851年,愛德華·克雷西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從馬拉松到滑鐵盧改變世界歷史的十五大戰役》,這本書中首次提出的“決定性戰役”的概念,日後變得非常流行,並引起後世許多歷史學家的效仿。發生在1260年的艾因賈魯特戰役正是這樣一場被許多人視為終結了蒙古帝國向西擴張的決定性戰役。

蒙古帝國為何停止服徵世界?“黃金家族”忙着內戰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麼?

1252年7月,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汗發動了蒙古帝國的第三次西征,在各宗王部眾中每十人抽出二人,組成十二萬大軍,交由胞弟旭烈兀統率西進。蒙古鐵騎如狂飆一樣掃過中東大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並處死哈里發,立國五百餘年的阿拔斯王朝最終滅亡。1260年初,蒙古軍又攻克了今天依舊戰火頻燃的敍利亞重鎮阿勒頗與大馬士革。這年夏天,蒙古軍的先鋒已經抵達加沙,距離非洲只有一步之遙。

但這時,蒙哥大汗去世(1259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的消息傳到旭烈兀軍營,旭烈兀命前鋒怯的不花鎮守敍利亞,自己則率領主力於1260年6月26日東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國),第三次西征在事實上已經結束。雖然旭烈兀也曾經遣使埃及,要求馬穆魯克王朝素丹(又譯“蘇丹”、“算端”)投降。但這並不意味着埃及已經成為蒙古的下一個目標——第三代蒙古大汗貴由曾經在國書裏要求羅馬教皇降服,但蒙古軍從來沒有制定過入侵意大利的計劃。事實上,在充滿制度自信的13世紀的黃金家族征服者眼裏,“大蒙古國”與別國之間的關係只有兩種:戰爭或者降服。

統治埃及的馬穆魯克(原意為“奴隸”)在蒙古人的威脅面前選擇了抵抗,竟斬殺蒙古使者及其隨從3人。最高統治者庫土斯素丹下令徵召全國軍隊,逃役者處以笞刑。為了籌措軍餉,庫土斯命令徵收所得税和人丁税。1260年7月16日,庫土斯親率傾國之兵(大約3萬人)離開埃及,開赴敍利亞,最終於9月3日在距約旦河左岸的貝桑西北15公里處艾因賈魯特與怯的不花率領的蒙古軍(可能只有1萬人)相遇。即使這只是一支蒙古軍偏師,即使馬穆魯克軍隊可能在人數上佔有很大優勢,戰役仍然十分激烈,直到庫土斯親自上陣,高呼“願安拉佑其臣僕戰勝韃靼人”,馬穆魯克人才艱難獲勝,俘殺怯的不花並重奪直到幼發拉底河的敍利亞地區。但馬穆魯克的統治集團註定只能同患難,無法共富貴。1260年10月24日,利慾薰心的大將拜伯爾斯由於沒有獲得阿勒頗作為封地,居然在敍利亞回兵埃及的路上,手起刀落,把庫土斯的頭給砍了,並繼任了素丹的王位。

這場戰役的經過僅此而已。蒙古人雖遭失敗,但主力尚存,就像怯的不花自己説的那樣,“不應當讓汗王過分傷心於一支蒙古軍隊的喪失。他可以設想到這只是在一年內他的兵士的妻子沒有懷孕,他的馬場內沒有生駒……”短短兩個月後,1260年11月底,一支蒙古軍隊就又重新進入敍利亞,再次搶掠了阿勒頗。可見旭烈兀並沒有放棄奪取“肥沃新月地帶”的企圖,而艾因賈魯特戰役的“偉大歷史意義”,如《全球通史》裏所説的“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誌着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也顯得頗有些言過其實了。

疲於內戰的“黃金家族”

實際上,伊利汗國的主要目標是敍利亞而不是埃及。因為伊利汗國的蒙古人經由臣屬的安納托利亞和小亞美尼亞的“間接”商路遠遠不夠。為鼓勵貿易尤其是從地中海貿易中分享更多的商業利益,伊利汗國必須控制敍利亞,掌握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與西方世界展開直接貿易的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