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屈原跳江原因,原來是因為同性戀被拋棄而死?

野史祕聞 閲讀(2.25W)

1944年9月,着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着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

屈原跳江原因,原來是因為同性戀被拋棄而死?

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瞭此説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説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2012年6月14日,而有一位叫喜力的網友在微博上公開倡議“將端午節作為同志情人節”,並列舉出了端午節的歷史、將其作為“同志情人節”的意義等,而其理由則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性社會學家方剛隨即轉發了這一微博,稱“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戀者,並且因失戀自殺”,呼籲更多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參與到“為這一節日的‘正名’中來”。

當然,就如同微博上帶“歷史”兩字賬號的一貫表現,這個段子包含了當下很容易傳播的男男、課本説謊、節日熱點等信息,非常利於傳播,然而其言論依舊是不堪一擊的。我們秉着科學、認真的態度,來分析一下這個荒謬的地攤史料:

一、十八年後的投江

這個地攤史料最大的硬傷就在於,他們希望得出屈原殉情自殺的結論,從而夾帶“課本用愛國愚民洗(和諧)腦”的私貨,然而屈原自殺於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此時秦國再次攻楚,佔領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消息傳來,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作詩篇《懷沙》,再次抒發忠貞愛國的情懷和“受命不遷”的崇高志節,傾訴了鬱積於心頭的苦悶,然後投汩羅江而死。此時,楚懷王已經去世十八年了。

二、 弄臣?聞一多是怎麼説的

這個段子用了兩位着名學者站街——孫和聞,然而孫次舟提出的觀點是屈原是“文學弄臣”,在古代,弄臣和同性戀真的不能劃等號。更為扭曲史實的是,聞一多先生原文的題目是《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有沒有看見這兩個字“敬質”,以下為原文,聞一多先生完全是限於純學術方面的討論,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甚至於就是“弄臣”這個問題,迴歸到嚴格的史實討論,郭沫若曾連續發表了《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説到屈原是否弄臣》兩文,對孫次舟的言論進行了總結性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