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死神來了 揭祕乾隆帝立太子的離奇魔咒!

野史祕聞 閲讀(1.97W)

乾隆帝已經不再考慮立嫡了,他後來倒是又立了一位皇后,這位皇后也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但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南巡到杭州,皇后跟皇帝鬧翻,要就地出家當尼姑,這實際上就是要跟皇帝“離婚”,當然這是辦不到的事情,不然皇家的臉面往哪兒擱。皇后被拒絕後居然自己削髮,乾隆帝説她“突發瘋迷”,將她遣送回京,第二年就死了。

死神來了 揭祕乾隆帝立太子的離奇魔咒!

她實際上被剝奪了皇后稱號,只是沒向全國公佈,死的時候是按皇貴妃規格辦的喪事。從此,乾隆帝再沒立過皇后。這樣一來,乾隆帝的兒子全是庶出,立嫡之説也就無從談起了。

前邊説乾隆皇帝發誓不立太子,但那是氣話,其實,十幾年間,他一直在考慮此事,但是,他又不敢深想這件事。為什麼呢?乾隆帝逐漸發現了一個規律,他想立哪個皇子為太子,這個皇子很快就死,已經立死了兩個嫡子。後來,他一度想立皇三子,就是前邊説的乾隆帝在通州揚言要殺掉的那個皇三子,結果這個念頭一出來,皇三子就死了,死的時候二十六歲。乾隆帝后來又動了個立皇五子的念頭,結果,還沒拿定主意,皇五子也死了,死的時候二十五歲。白髮人送黑髮人,該是多麼的痛心,乾隆帝兒子雖多,也經不起接二連三地死,乾隆帝不敢想了。

但是,不敢想也得想,轉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六十三歲了,已經沒有任何理由迴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在人間的皇子就剩下六人了,這六人中,還有兩個已經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了。哪四人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這四個兒子全是庶出,乾隆帝已經不存什麼嫡庶之見了,只看誰的品格、能力更強些。

這四人中誰的品格、能力較為突出呢?在乾隆帝看來,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萬般無奈,只有採用“排除法”。讓我們來排除一下。

先説皇八子永璇。永璇的優勢一是在兄弟中居長,二是聰明絕頂,詩作得好,字寫得好,還畫得一手好山水。但是,永璇一副“公子哥”派頭,或者説一副“名士派”。當時,皇子們大多有差事,也就是説有工作,大小管着一攤子事兒。有差事你就得按時上班,不,永璇想什麼時候上班就什麼時候上班,想什麼時候下班就什麼時候下班,沒有任何組織紀律觀念。有一次,北方大旱,不下雨,不下雨就得向上天祈雨,先是百姓祈雨,老百姓面子小,當然求不來雨,於是,各級官員祈雨,還不下,再就是皇子出面祈雨,如果這還求不來雨就得皇帝親自祈求上天了,可見,這是一件與天神溝通的十分嚴肅的工作。永璇奉旨祈雨,這是個苦差事,烈日炎炎之下衣冠楚楚地站上多半天,帶有一定自虐色彩的程序一道接一道,永璇祈了一會兒,見老天不給面子,沒有一點兒要下雨的意思(哪有那麼快,祈完兩三天內下雨就算靈驗了),索性不祈了,愛下不下,揚長而去。乾隆帝聞訊氣得個半死。另外,永璇還有一大劣勢——儀表欠佳,欠佳到什麼程度?説是有足疾,是不是達到走路一瘸一拐的程度不得而知,要真是這樣,僅此一點就絕無入承大統的資格。乾隆帝又不是僅有他一個兒子,不到萬不得已,能選個“殘障人士”當國家元首?所以,乾隆帝屢加訓斥,後來就懶得管了,死了心了,對他不寄予任何希望了。我們接着排除。

下面來説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説皇八子永璇是“公子哥”的話,這皇十一子永瑆就是“藝術家”,而且,可以説是“大藝術家”。他精通什麼藝術?書法。他的書法造詣能達到什麼程度?可以斷言,要説有清三百年書法第一或許誇張,但要説有清三百年書法家前五名,肯定有他。要知道,在中國文人都拿毛筆寫字的當時,做個書法家真的很不容易。附帶説一句,清東陵裕陵——乾隆帝陵前的神功聖德碑的碑文,就是他書寫的。永瑆風雅多才,完全沒有祖先遊牧於白山黑水、躍馬橫刀的氣派了,相反,漢族士大夫的習氣倒很深。別看他是個書法家,一般人可求不到他的字。他給弟弟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帝寫了個扇面,落款“兄鏡泉”三個字。夏天,永琰拿着這個扇子,讓乾隆帝看到了,乾隆帝奇怪,自己沒有一個叫“鏡泉”的兒子呀,你怎麼會有一個叫“鏡泉”的哥哥?永琰回答“鏡泉”是永瑆自己起的字號,惹得乾隆帝大罵他沾染漢人習氣,附庸風雅,忘記滿洲尚武之風,實為忘本,下令皇子一律不得自署字號。

永瑆靠着爸爸是皇帝,從小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偏偏吝嗇得出格兒。一天他府裏死了一匹馬,把他心疼得要命,不是心疼這匹馬,而是心疼自己財產的損失。他堵在王府大門口,死活不讓人把馬拉出去埋了,要吃馬肉,不僅自己吃,整個王府的人都得吃,為什麼呢?這樣可以省下幾頓飯錢,可見他吝嗇到什麼程度。説起來恐怕無人相信,他府中攢着幾十萬兩白銀,他領着大家每天喝粥度日。於是,永瑆逐漸成了王公取笑的對象,雖然貴為皇子,但漸漸沒有人相信他能成為未來的皇帝了。他死在道光三年(1823年),臨終拒絕家人為他洗淨身體,理由是死後入土腐爛,比現在還髒,洗了也白洗,他就是這麼個怪人。

最後,讓我們跳過永琰,説説皇十七子永璘。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擇儲的時候,永璘年僅八歲,拿今天話説,是個國小二三年級的學生,他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實際上是無法考查的。僅就目前來看,乾隆帝感覺他輕佻,不愛學習。當然,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説,也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從永璘成年以後的表現來看,他差不多是乾隆帝的兒子中最不成才的一位。與他的幾個哥哥不同,永璘可以説是個“遊俠”一類的人物,他經常出宮溜達,到哪兒溜達?就是光顧前門外大柵欄一帶的衚衕,這個衚衕,那個衚衕,一共八個,遊了個遍。他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乾隆帝也懶得管他了。不過,永璘也不能説一無是處,他有兩個“長處”:一是平易近人,在前門外大酒缸與販夫走卒侃大山,沒有一點兒皇子的架子;再一個長處就是頗有自知之明,能達到什麼程度呢?根據《嘯亭續錄》這部書記載,他曾説,即使皇冠像雨點一樣從天灑落,也淋(輪)不到我的頭上,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