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乾隆盛世得不到認同?視民間社會活力為大清大敵

野史祕聞 閲讀(2.25W)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祕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説:“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裏,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乾隆盛世得不到認同?視民間社會活力為大清大敵

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何以我們五千年文化得出的這個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如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時代中國人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14世紀,歐洲人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麪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户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户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説,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的情況十分普遍。

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答應了。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説:“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羣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這一幕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國人説:“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將另一個人置於腳下。乾隆盛世的出現,有賴於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傳統人治明君的所有技術資源。如果這一盛世出現在漢朝或者唐朝,當然無愧於“偉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