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驚!蔣介石五次大圍剿殺了多少人?慘絕人寰

戰史風雲 閲讀(2.9W)

召開南昌軍事會議,部署“圍剿”紅軍

驚!蔣介石五次大圍剿殺了多少人?慘絕人寰

1930年12月7日,位於南昌市中心的江西大旅社,忽然戒備森嚴,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馬路上斷絕行人,軍車奔馳。一長列車隊來到大旅社門前停下,蔣介石來到這裏,將要召開重要軍事會議。國民黨軍界要員聚在江西大旅社,經蔣介石的一番部署,在中原大戰即將結束,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清理戰場,便開始集中兵力、把矛頭對準共產黨,開始一次又一次地“圍剿”紅軍的“剿匪”戰爭了。

南昌地靈人傑,物華天寶。3年前,這裏曾是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人發起八一起義的地方。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周恩來等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井岡山地區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第一支工農革命軍。從1929年春起,中國紅四軍利用國民黨各派系混戰的有利時機,開闢了贛南、閩西根據地並逐步連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其他地區的紅軍也相繼開闢了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陝甘等十幾個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底,正規紅軍發展到10萬人。其中,贛南、閩西根據地和閩浙贛、鄂豫皖根據地,接近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給國民黨的統治造成嚴重威脅。

蔣介石視紅軍隊伍的擴大發展如眼中釘、肉中刺,乃“心腹大患”,始終緊緊盯住不放,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所以,還在紅軍轉戰贛南閩西的時候,蔣介石在1929年6月22日就令國民黨駐漳州的張貞:“望如期進駐龍巖、連城,‘圍剿’殘匪,以期一勞永逸,一俟該股剿滅,即派第18師入延平助兄肅清全閩。”

第二年,1月23日,又致電駐汀州的金漢鼎説:“現朱毛躥贛,撫州告急,請派有力部隊清剿,先肅清朱毛,而後澄閩可也。”這一年8月2日,致電何應欽轉告何鍵:“速集所部,剋期進剿,俾得早日恢復長沙,以挽危局。”這時,蔣介石已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鎮壓革命的機構,設立剿匪指揮部、清鄉辦公署,籌劃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

1930年10月23日,蔣介石在所謂“共匪攻陷長沙,湘、贛、鄂、粵各省匪禍蔓延”的情況下,急忙從中原大戰前線趕到漢口,親自召開湘鄂贛“會剿”會議。12月2日,蔣介石致電南昌魯滌平、漢口何成浚、長沙何鍵:“中定魚日由京出巡,希嚴督各部如計進剿匪共,務限於此一個半月內,將所失各縣一律收復,不得延誤。”12月9日,抵達南昌,立即召集“剿匪軍事會議”制定第一次剿匪計劃。從1930年底到1935年初,5年時間,共進行了5次“圍剿”紅軍的戰爭。

從1930年底開始,蔣介石任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師長張輝瓚為總指揮,投入10萬兵力。國民黨軍採用“長驅直入,分進合擊”戰術,分5路向紅軍進擊。

同年11月,在紅一軍召開第一次反“圍剿”殲敵誓師大會上,毛澤東親自擬定了兩幅標語: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裏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簡言之就是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紅一方面軍4萬兵力在5天之內,兩戰皆捷。這次“圍剿”以紅軍勝利告終,消滅國民黨軍萬人。毛澤東填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有句:“霧滿龍崗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從1931年5月開始,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投入兵力20萬。何應欽不敢輕敵,採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逐步推進。毛澤東、朱德的對策是“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的薄弱點”攻擊之。這次,紅軍3萬多兵力消滅國民黨軍3萬人,何應欽第一次敗在紅軍手下。毛澤東填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有句:“有人泣,步步為營嗟何及”,極為幽默地宣告蔣介石、何應欽苦心制定的新戰術徹底破產。

從1931年7月開始,距第二次反“圍剿”結束僅1個月。接連兩次“圍剿”失敗,蔣介石惱羞成怒,他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企圖一舉消滅紅軍,踏平紅色根據地。這一次,蔣介石自任總司令,何應欽、陳明樞分任左右翼集團軍司令。動用了陳誠、羅卓英、趙觀濤、衞立煌、蔣鼎文等9個師,共30萬人。採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軍壓來。

毛澤東、朱德採用“避其主力,擊其虛弱,乘勝追擊”的方針,紅軍以3萬多兵力,在75天之內,5戰5捷,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蔣介石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成為毛澤東的手下敗將。三次“圍剿”紅軍均遭慘敗,在各派軍閥面前他是強者,在紅軍面前他是弱者。中原大戰的勝利使他得意非凡,忘乎所以;三次“圍剿”紅軍,他卻碰得鼻青臉腫。他無可奈何地承認:“反觀我們的情形,則遠不如土匪。政府自政府,人民自人民,軍隊自軍隊,各不相謀,甚至省政府和縣政府之間,也不能十分聯絡得好,所以,土匪一個人能當十個人用,我們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但蔣介石並不肯就此罷休,他決心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圍剿”紅軍。

然而,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促使國民黨第26路軍萬餘人在江西寧都起義,紅軍力量大大加強,增至為約7萬人。

1933年2月,蔣介石又親自任江西“剿匪”總司令,坐鎮南昌,調集81個師29個旅共63萬兵力,對中央根據地和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他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採取“祕密行動,輕裝急進,小部夜襲,便裝遠探”諸要訣。以陳誠指揮的12個師約16萬人為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這時,毛澤東遭左傾路線排擠,被排斥在領導之外,但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繼續運用毛澤東的積極防禦的方針,在黃陂、草苔岡兩次伏擊,殲滅陳誠精鋭部隊3個師,俘敵1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國民黨軍隊受到如此重創,蔣介石十分傷心,對陳下了一條手諭:

唯此次挫失,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陳誠看了手諭,誠惶誠恐,在後面寫道:

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第五次“圍剿”是在第四次進攻蘇區失敗半年後,蔣介石不顧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外戰應打不去打,內戰想打打不贏,仍不肯善罷甘休,經過半年準備,於1933年9月,又調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對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蔣介石的作戰方針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具體的是“步步為營,節節推進,堡壘公路,連綿不斷,經濟封鎖,滴水不漏”。

蔣介石預定目標,用三年時間徹底消滅紅軍。兵力部署是:東路軍由蔣鼎文任總司令,衞立煌為前敵總指揮;北路軍由顧祝同任總司令,陳誠任前敵總指揮;西路軍由何鍵任總司令;南路軍由陳濟棠任總司令,白崇禧任副總司令。其中北路軍為進攻主力,東路軍助攻,西、南路兩軍主要是防守。於1933年10月初向中央蘇區撲來。

“圍剿”和反“圍剿”爭奪了一整年。此時紅軍領導權為“左”傾教導者所掌握,無力突破。國民黨軍包圍圈卻越來越小,紅軍被迫於1934年10月實行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城舉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了中央的“左”傾領導錯誤,開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於1935年10月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勝利到達陝北。

蔣介石率領國民黨部隊對中央蘇區進行5次大“圍剿”,對蘇區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總計整個中央蘇區約有80萬羣眾被殺害。整個蘇區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蔣介石在其《剿匪報告》中寫道:“剿匪之地,百物蕩盡,一望荒涼;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

“圍剿”以如此結局告終,蔣介石心有不甘,他慨歎道“六年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反“圍剿”以如此結局告終,毛澤東認為是壞事也是好事。紅軍在“保持我軍原有陣地的方面説來是失敗了”,但在“完成長征計劃的方面來説是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