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南樑淮水之災 奪走30萬生命的古中國最大水壩

戰史風雲 閲讀(2.54W)

歷史上的淮水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裏就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南樑淮水之災 奪走30萬生命的古中國最大水壩

公元514年,南樑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雄心勃勃,為了給予北魏軍隊沉重的一擊,決定在淮河上修築一個工程浩大的攔河大壩,壅水迴流,水淹北魏軍事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

南齊末年,齊樑政權交替間,社會動盪混亂,齊將裴叔業以壽陽降魏。南樑建立後,樑魏在淮河沿岸經常發生拉鋸戰,壽陽作為北魏進攻南樑的前沿陣地,對南樑威脅很大。

梁武帝蕭衍將修築淮河攔河大壩的位置選擇在今天安徽省明光市、五河縣及江蘇省泗洪縣三地交界的淮河中下游浮山峽上。史稱“蕭粱堰”,又叫“浮山堰”。為修築此堰,南樑政府動用役夫20萬。因為兵士不足,又取派民夫,每20户令出5丁。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中,開國皇帝一般都是亂世梟雄,頗有些政治智慧和手段,才能在羣雄並起的時代,硬打出一片自己的江山。蕭衍也不例外。他原本就和南齊皇室關係密切,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在齊明帝時期,蕭衍曾領兵力退北魏大軍,由此登上高位。齊明帝去世後,東昏侯蕭寶卷即位,治國無術、暴虐無道。蕭衍因而起兵誅殺蕭寶卷,立蕭寶融為帝,即齊和帝。

這個時候的蕭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當然,這也意味着真正的權力已不在皇帝手中。於是,公元502年,蕭衍逼迫蕭寶融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並將蕭齊皇族殺了個乾淨,建立了自己的蕭樑政權。

蕭衍在位時間長達48年,去世時86歲高齡,是歷史上僅次於乾隆的第二長壽的皇帝。很多人對蕭衍的評價都是“半世功過”,意思是説,他為政的將近半個世紀中,前半段還算個政績顯著的明君;後半段則因為過度崇信佛教,甚至數次捨身出家,對內放縱腐敗,最終導致“侯景之亂”,自己餓死台城。

歐陽修對蕭衍的評價是:樑蕭氏興於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

清康熙皇帝則認為: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

蕭衍下令修築浮山堰那年剛好五十歲,是其執政的第十三個年頭。這一年是天監十三年,“天監”是其為政48年所用的7個年號中的第一個。照理説,這個時候的蕭衍仍處在“有功在民”的英雄時期。

然而,浮山堰的修築工程量浩大,而且異常艱難。《梁書》記載:“(天監)十四年,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相合”。浮山堰動工的第二年夏天,就因為瘟疫流行,導致死者相枕。史書沒有告訴我們究竟死了多少人,只説因為屍體太多,蒼蠅蚊蟲孳生,“蠅蟲晝夜聲相合”。到了這年的冬天,又是嚴寒相逼。《梁書》説:“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卒死者十七八”。

於是,有人推算,僅僅因為修築浮山堰,兵士、役夫死亡者,至少有十餘萬。

公元516年4月,工程浩大的浮山堰終於合龍完工了。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浮山堰)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也就是説,這是一座高度超過48米,有將近4000米長的土石壩。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第一大壩,也是當時世界之最,領先世界足足600年。

可惜的是,浮山堰在其修築之初,就註定是一個一觸即潰的“豆腐渣”工程。當攔河大壩選址浮山峽之後,便有人認為築堰方案不可行,理由是“淮內沙土漂輕,不堅實,其功不可就”,力勸蕭衍放棄築堰計劃。然而,蕭衍一意孤行。

浮山堰完工後,首先遭殃的是上游的百姓。大壩以上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一片澤國,難民哭聲震天,屍骨遍野。而壽陽城的北魏軍隊卻未傷毫髮。他們早就在八公山上築城,水漲起來了,就到山上躲避。

公元516年9月,《資治通鑑》説:“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里,緣淮城戍村落十萬餘口,皆漂入海。”以十餘萬士兵、民夫的生命為代價修築起來的浮山堰僅僅維持了四五個月,在淹死了上游無數平民之後,又一夕崩潰。滾滾洪水傾倒而下,裹挾着建在大壩上的軍營裏的無數將士,更捲走了淮河沿岸無數村落的平民百姓,又是十餘萬人命喪黃泉。

中國的歷史一向不注重數據的精準,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史料進行大致的推算。如果築壩的南樑軍民累死、餓死、病死、凍死者達到十餘萬人,潰壩時又有十餘萬人被洪水沖走,再加上蓄水時被淹沒的災民,那麼,因為一座浮山堰而死的南樑軍民,至少有30萬人。

就這樣,梁武帝用至少30萬人的生命為自己的顢頇埋單。而在我們的歷史敍述裏,他仍是一個“半世英明”的君主。

我們是一個擅長於將一切壞事變好事的民族。不信你上網搜搜,會發現很多人在解讀這座奪走了差不多30萬人性命的攔河水壩時,仍孜孜不倦地教誨人們:儘管是“豆腐渣”,儘管註定要潰壩,但浮山堰工程的規模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比國外起碼領先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死於浮山堰的30萬人,卻很容易就被歷史磨滅了。

文明是依託於人而存在的。建立在白骨累累上的,不是文明,一直都是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