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懷孕>

認知誤區害人不淺 別再給慢性宮頸炎隨意“定罪”

懷孕 閲讀(1.43W)

專家表示説,小林的問題在婦科門診中十分常見,只是她也太過鑽牛角尖了,實際上,關於宮頸糜爛,有些問題並非如她所想的那樣。同時,對於宮頸炎,也別隨意“定罪”了。

認知誤區害人不淺 別再給慢性宮頸炎隨意“定罪”

第一宗罪:宮頸糜爛=慢性宮頸炎

不少女性朋友常會在自己的體檢報告中看到“宮頸糜爛”這個詞,因而十分擔心是不是得了慢性宮頸炎。答案應該是,宮頸糜爛並不完全等同於慢性宮頸炎,婦科醫生所描述的輕中重度宮頸糜爛,僅代表肉眼所見的宮頸糜爛面積。

事實是,有的宮頸糜爛,其糜爛面仍為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只是因柱狀上皮菲薄,外觀看起來呈紅色,形似糜爛,但並非真性糜爛,這種情況更確切地説,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並非宮頸炎。

只有當出現宮頸上皮脱落、潰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慢性宮頸炎和宮頸糜爛。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生理情況下,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增高,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可以出現生理性宮頸糜爛。這時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因為當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可退回宮頸管,“宮頸糜爛”會不藥而癒。

由此可見,宮頸糜爛並不代表宮頸炎症的深度,也不表示向宮頸癌發展的可能性的高低,只是醫生對宮頸外觀表現的一種描述,其深層原因可能包括多種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因此,當發現宮頸糜爛時,最好和醫生充分溝通、諮詢,不要自我亂下診斷

第二宗罪:慢性宮頸炎=私處衞生差

有人認為,慢性宮頸炎就是不注意個人衞生的結果。這種看法也並不完全正確。誠然,不注意私處衞生,沒有養成定期清洗會陰部的習慣,生殖道確實容易感染細菌、病毒及滴蟲等病原體,導致宮頸炎症發生,但這並不是宮頸糜爛的唯一原因,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

分娩或人工流產等手術操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宮頸損傷,為病原體入侵宮頸打開方便之門。

不良性生活習慣。在性生活中,宮頸由於碰撞和受避孕套機械摩擦,難免輕微損傷,如果再經歷經期性交、口交,或者性生活紊亂,更可能加重宮頸損傷,使病原體入侵宮頸機會增大。

還有小部分女性,對清潔陰道矯枉過正。她們習慣經常用洗液沖洗陰道,殊不知,這樣反而會破壞陰道正常菌羣的生態平衡,外源性病原體更加容易入侵。

第三宗罪:慢性宮頸炎難以治癒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都會認為慢性宮頸炎是很難根治的,其實不然。只要在發現後予以積極治療,慢性宮頸炎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由於口服用藥起效較慢且效果有限,因此,現在治療慢性宮頸炎,主要採用的是局部治療。方法是,月經乾淨後一週內,以激光、冷凍、紅外線或微波等物理方法,將宮頸糜爛面的單層柱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脱落,從而長出新的上皮,這是目前治療宮頸糜爛的最常用方法;治療後,遵醫囑定期複查直至宮頸創面完全痊癒即可。只要正規、嚴謹地配合治療,一般3-4周,較嚴重者6—8周,宮頸炎完全可以獲得根治。

第四宗罪:慢性宮頸炎會發生癌變

慢性宮頸炎本身是良性病變,絕大多數不會發生癌變。但在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性生活紊亂、多次分娩或人流)和性傳播疾病(尤其是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等的影響下,小部分也可能發展為宮頸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甚至宮頸癌。

由於宮頸炎、CIN或早期宮頸癌從外觀上難以鑑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宮頸癌篩查。液基宮頸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是目前最有效的宮頸癌篩查手段,聯合運用這兩種方法,可篩查出98%以上的宮頸癌。

一般來説,HPV陰性,同時宮頸細胞學檢查正常者,宮頸癌發病風險很低,每三年作一次篩查即可。HPV陽性但宮頸細胞學正常者,需要每年進行一次篩查;若HPV和宮頸細胞學同時陽性,或HPV陰性但宮頸細胞學陽性者,應進行陰道鏡檢,並取活組織作病理檢查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