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你的孩子生活在哪一層快樂中

幼兒教育 閲讀(1.06W)

競爭式的快樂

你的孩子生活在哪一層快樂中

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説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説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我第一次深刻領會到競爭式的快樂,是因一個朋友。她對我説,她實在沒法明白,人與人交往時,除了比較還能做什麼。馬丁納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説明競爭式的快樂。

兩個商人緊挨着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説,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説,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

這個故事説明了競爭式快樂的可怕之處。陷在競爭式快樂中的人,勢必會被這魔鬼的一面所折磨。

條件式的快樂

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説,這裏面去除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現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這就是條件式的快樂。

無條件的快樂

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

第三個層面的快樂,並不容易活出。儘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但整體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徹底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快樂有這三個層次,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的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不僅教育系統的官員和老師如此,家長們也如此,而這些大人們也試圖讓孩子相信,這就是一切。

孩子天生具有:簡單的快樂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他要玩遊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的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製造"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信息,那麼孩子對競爭式的快樂不會太痴迷,他們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

可以説,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干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

長大的我們僅剩:人羣中的快樂

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我們最後只剩下了一種快樂——人羣中的快樂。尤其是,在人羣中我要成為最被讚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競爭式的快樂時,那麼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

孩子逐漸淪為:大人享受競爭式快樂的工具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是大人們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他們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沒有意義的事情中。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給別人提供競爭式的快樂,那就會產生巨大的無意義感。

我有一個可怕的預言——假若我們教育體系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壓力繼續升級,那麼被當作工具的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生命抗爭。最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會高到讓整個社會恐懼,那時大人們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邏輯。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於目前教育體系的傷害,那麼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