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每次都吵着要玩具 該買還是不買

幼兒教育 閲讀(1.86W)

孩子是需要玩具的。通過各類不同的玩具,他們在努力完成自己的成長,認知、人際社交、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等等都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慢慢發展。另外一方面,玩具也是童年最美好回憶的一部分。

每次都吵着要玩具 該買還是不買

孩子的世界需要玩具

如果孩子買玩具的要求被一再拒絕,慢慢的他會壓抑這種需求,顯得很“懂事”,看到喜歡的玩具,他會説:這有什麼好玩的呀。其實,心裏是非常想要的。各種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有時候一個小要求的滿足就能夠讓他們歡天喜地。

減少家人主動購買,增加孩子自己挑選的機會

“可是給孩子買的玩具已經太多了。面對物質基礎已經過好的孩子,我們還大力滿足他,有沒有過頭的風險?”

物質基礎好,和孩子得到充分滿足是兩回事。

我們的理由——孩子被動接受的玩具再多,也不能夠成就“滿足感”。

即使條件好到每天有能力給孩子買新玩具的家庭,仍然可能讓孩子感到“沒被滿足”。被滿足的感受不能和實際擁有的物質畫等號。根本原因在於,家裏玩具再多,可能都是媽媽覺得可愛、新穎、大牌或者能鍛鍊孩子某種能力的,而不是孩子真正渴望、應自己要求買來的。孩子在意的並不是佔有多少東西,而是每產生一個願望,能不能實現。

我們的建議——減少媽媽的主動購買,增加孩子自己挑選的機會。

當孩子有了自己挑選玩具的願望和意識時,把這個權利還給孩子。如果擔心兩頭買結果會買太多,不妨控制一下自己的購物慾。

適當滿足,不會導致貪婪

孩子被滿足的過程,是一個獲得力量感和控制感的過程。 而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人生來都有不斷進步和成長的動力,那麼有什麼理由孩子有動力、有能力,卻不付出努力呢?

我們的理由——正是因為積累了“我想要的東西是可以得到的”感受,孩子未來在追求夢想、實現目標時才更有勇氣和信心。

今天的我們已經認同“大學知識中學化、中學知識國小化”對孩子有害,但我們未必意識到把大量道理提前輸送給孩子的危害。“不是你想要什麼,就能立刻得到什麼,你得通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道理本來是要等到青春期後才開始慢慢理解的概念,卻被提前灌輸到3 歲孩子的大腦裏。

可是,學齡前孩子非黑即白的大腦神經所能理解的信息還非常簡單:我行不行?我的願望能不能實現?也就是當媽媽以“必須洗夠1 個月碗才能得到托馬斯火車頭”為誘餌激勵孩子時,孩子懂不了那麼多,他不會理解為“媽媽在鍛鍊我努力執著的精神”,而是:“我想要的玩具得不到,我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