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育兒>

新生兒常見疾病及護理有哪些呢

育兒 閲讀(2.84W)

新生兒疾病是一種頑固性疾病,在治療方面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並不要因為此打消治療的信心,在治療的同時,新生兒疾病的護理工作需做好,那麼新生兒常見疾病治療時應該怎樣護理呢?不瞭解的朋友就一起來學習一下新生兒疾病治療時應該怎樣護理吧。

新生兒常見疾病及護理有哪些呢

病症:如果寶寶體重比同年齡、同性別、同身高小朋友的正常數值超過 20%,就應該屬於肥胖了。導致寶寶肥胖的原因,主要是家長片面追求營養,導致營養過剩。寶寶進食量過多,尤其是甜食、零食過多,主食超量,再加上運動量少,飲食中所含熱量長期超過身體的正常需要,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脂肪堆積過多,體重就會增加。所以,這種情況也稱之為單純性肥胖症或營養性肥胖症。

處理方法:首先要尋找原因。如果為單純性肥胖,護理的出發點基本上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飲食和運動。即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每天儘可能讓寶寶運動,運動的量和時間沒固定的數值,每個寶寶的性格體質都有所不同,以寶寶不累為適宜。飲食方面不要像填鴨那樣不停地讓孩子吃,3個月以前每公斤體重約需120—150CC的奶量;4~6個月維持原來的奶量外,可為寶寶增加米糊、麥糊或果汁等副食品,每天的量大約為半碗。這個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具體到每一個孩子,具體的量肯定不同,家長應該多觀察,感覺孩子吃飽了,就沒必要硬塞。

除單純性肥胖外,有些寶寶肥胖可能是由於內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症。這時,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了。

育兒金點子:一般2歲~3歲的肥胖兒童可以在户外玩皮球、騎三輪車、捉迷藏,學齡前兒童可以跳繩、游泳、打球、跑步等。還可以做體操、彎腰運動、抬腿運動、俯卧撐、仰卧起坐等。這些運動對減肥效果很好,一定要堅持天天做,有條件的可參加集體減肥班。

溝紋舌的護理

病症:一般人的舌頭表面是平整的,沒有明顯的高起和凹陷。可是有些人的舌頭,卻出現一道道縱、橫溝紋,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可逐漸加重。溝紋舌一般無任何不適,只是溝紋較深的可能會出現刺激痛,但不需要任何治療。該病原因不明確,常認為是先天性的,也可能與地理條件、維生素缺乏、食物的種類有關。

處理方法:如果寶寶出現溝紋舌,要注意口腔衞生,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外耳道癤腫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人的外耳道有豐富的毛囊和腺體,一旦外耳道皮膚受到損傷就容易引起感染,感染後也容易發生癤腫。外耳道癤腫是十分疼痛的,寶寶常會因為此病,出現劇烈哭鬧、不肯喝奶、睡眠不沉、易驚哭等症狀。

處理方法:為了預防寶寶發生外耳道癤腫,要保持寶寶外耳道的清潔,禁止用髮卡、火柴棍等給寶寶掏“耳屎”;洗臉洗頭時,可用消毒棉球塞入耳道口,防止水灌入耳內;如果有水進入寶寶耳內,可用消毒棉輕輕地捲入耳內,沾擦。如果寶寶的耳道一旦發生感染或有濕疹時,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便祕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寶寶便祕的表現是:排便的次數少,有的寶寶3~4天才排1次大便,並且糞便堅硬,排便困難,排便時疼痛或不適,寶寶哭鬧。寶寶便祕一般來説,用牛奶餵養的寶寶容易出現便祕,這是由於牛乳中的酪蛋白含量多,可使大便乾燥;另外,寶寶由於食物攝入量不足或食物過精,含纖維素少,造成消化後殘渣少,糞便減少,不能對腸道形成足夠的排便刺激,以致糞便在腸管內停留時間過久,也可形成便祕;還有的寶寶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可以發生便祕;或是寶寶得了某些疾病,如肛門狹窄、肛裂、先天巨結腸、發燒等,都可以發生便祕。

處理方法:對無任何疾病症狀的便祕,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是牛奶餵養的寶寶,可在牛奶中加入適當的糖(5%~8%的蔗糖)可以軟化大便;注意給寶寶多吃些新鮮果汁、蔬菜水、菜泥;寶寶吃東西不宜過精,要吃一些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像白菜泥、玉米糊、萵苣泥等,便於形成大便。另外還要注意訓練寶寶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養成了這種習慣,即使糞便不多,時間因素作為一種刺激也會產生排便行為。

如果寶寶已經兩天沒有大便,而且哭鬧、煩躁,家長可以用開塞露塞入寶寶肛門後,將藥水擠入肛門,取出塑料管後,輕輕捏住肛門口,以免在尚未發揮作用時,由於直腸內壓力過高,將開塞露藥液噴出。這種辦法通便效果好,但不要常用。寶寶的便祕要以預防為主,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加以注意。

佝僂病的生活護理

病症:佝僂病早期可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易受驚、愛哭鬧、睡眠不安、多汗等,也可有枕禿(頭後部有一圈沒有頭髮),呼吸道感染,貧血等表現。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骨骼及肌肉病變,如乒乓球樣顱骨軟化,囟門大,顱縫增寬,出牙遲,牙釉質發育不良等。而寶寶學步後,還可能出現O型腿、X型腿,囟門閉合延遲還可影響寶寶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等。

處理方法:佝僂病重在預防,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是多進行户外活動,多曬太陽另外,堅持母乳餵養,母乳中雖然鈣、磷含量較低,但比例適當,有利於寶寶的吸收。此外,還可補充維生素D,因為寶寶體內有足夠的維生素D,鈣才能被吸收。所以為了預防佝僂病,寶寶自出生後2周~3周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早產兒或雙胞胎兒,服用魚肝油和鈣劑直至2歲也可以。有些寶寶沒有服魚肝油,而是服“伊可新”或“具特令”,這兩種膠囊只含維生素D,其實,對預防患佝僂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這裏需提醒家長的是,當寶寶出現多汗、睡眠不安、枕禿時,就要及早找醫生診治,不要等到出現骨骼變化才引起重視。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寶寶從出生到l週歲階段是生長髮育最旺盛的時期,其中血容量增長很快,鐵元素是人體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重要原料。鐵攝入不足,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而影響氧氣的運輸,影響生長髮育。嬰兒多在6個月~2歲時發生缺鐵性貧血,凡6歲以下的寶寶,血色素低於11克,就可以診斷為貧血。

處理方法:寶寶從母體獲得的儲存在肝臟中的鐵只能滿足4個月內生長髮育的需要,而4個月~6個月的寶寶逐漸長大,每天需補充10毫克~20毫克鐵,才能滿足需要,而無論人乳或牛乳中所含的鐵都不能達到這個要求,所以要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如蛋黃、動物肝、瘦肉及綠葉菜等。還可以採用經衞生部門認可的鐵強化食品。另外,還要定期檢查血色素。一旦發生缺鐵性貧血,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採用藥物治療。

腦癱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為腦癱的主要表現,是診斷的主要依據。癲癇、痙攣型的患兒易出現,發生率約為14%左右,經常發作不僅影響智力、學習能力,而且會使腦損傷加重。另外在患兒中約5%的患兒完全失聰,並導致語言發育障礙;約30%~70%會出現語言障礙,由於患兒口腔、咽喉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語言發育落後,人格缺陷等;約55%~60%的腦癱兒,合併視覺障礙,如斜視、弱視、偏盲、手眼腦不協調、空間視覺、立體感覺、實體感覺等;約50%腦癱兒存在低智,其中25%患兒智商低於50。情緒、行為和精神發育障礙,表現為膽小、退縮、自卑、低能等。

處理方法:發生腦癱的原因較多,影響嚴重,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如果寶寶已發生腦癱,大人要注意擺正心態,積極給寶寶治療,同時,在生活中,心理上,安全上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愛。

感冒氣喘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一般在感冒流涕、發熱後的一兩天,有些寶寶會開始咳嗽,伴隨着咳嗽的逐漸增加出現氣喘的現象,寶寶呼氣延長,呼吸急促,每分鐘達50次以上,甚至還會憋氣。媽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寶寶的呼吸道阻塞,咳嗽、氣喘時口脣青紫。

處理方法:對於氣喘最好的護理其實還是預防,加強身體鍛鍊,增加户外活動,增強寶寶機體抗病能力,減少感冒;合理的穿衣,不要忽冷忽熱,家中有上感病人,應儘量與寶寶隔離,如果不得不與寶寶接觸,最好戴口罩;另外,還要從居家空氣開始,定期通風換氣,室温不要過高或過低,並保持一定濕度;在室內燒烤食物時,一定要開窗;避免寶寶接觸小動物,家裏更不要養小貓、小狗。另外,塵蟎是誘發小兒氣喘體質發作最重要的過敏原,要注意一些細小的生活習慣,每天起牀後一定要疊被,不要給寶寶買填充玩具和毛絨玩具,家中避免使用地毯和掛毯。必要可以給寶寶應用疫苗預防,可從鼻腔內噴入或滴入減毒病毒疫苗,可以預防或減輕上感病症。對已經發生氣喘的寶寶,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上醫院。

反覆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和護理

病症:反覆性的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特徵是:寶寶經常感冒,幾乎每月一次,感冒後又特別不容易好,拖延良久。

處理方法:生活中,不要總是擔心孩子冷,老是給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捂得過分嚴實,也不必氣温稍有變化立刻增減衣服。孩子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對症下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干預這才是比較好的方法。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做全面的檢查,例如:血的免疫功能(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和呼吸道粘膜表面的免疫功能。如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根據化驗結果進行免疫刺激療法,用胸腺素、轉移因子等,有體液免疫缺陷者可應用適量的丙種球蛋白。

驚厥的護理

病症:6個多月寶寶驚厥(俗稱抽風),最常見的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此症在嬰兒時期發病,其中3個月~6個月發病的比例幾乎佔了三分之二,因為寶寶處於生長髮育最快的階段,相對需要的鈣質較多,如果飲食中缺鈣,而維生素D的缺乏致使鈣吸收得少,就很容易因低鈣驚厥。這種驚厥一日發作多次,每次只持續幾秒鐘至幾分鐘,有時發作不是全身驚厥,只是眼肌、面肌或手指足趾的細微顫動,不發作時精神和飲食如常,也不發燒。還有一種驚厥多發生在6個月到3歲。一般多發生在感冒初起突然高熱時,發燒好幾天才出現的驚厥多考慮其他病因,比如流腦、中毒性腦病等,當然這些病都很重,有它特殊的臨牀表現。

處理方法:寶寶如果出現手足搐搦症,要儘快去醫院診治,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便會很快治癒,不留後遺症。在準備送醫院的同時,應進行家庭急救:家長和保育員首先要保持鎮靜,切勿驚慌失措。應迅速將寶寶抱到牀上,使之平卧,解開衣釦、衣領、褲帶,採用物理方法降温。用手指甲掐人中穴(人中穴位於鼻脣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將寶寶頭偏向一側,以免痰液吸入氣管引起窒息,用裹布的筷子或小木片塞在寶寶的上下牙之間,以免咬傷舌頭保障通氣。寶寶抽風時,不能喂水、進食,以免誤入氣管發生窒息與引起肺炎。家庭處理的同時最好先就近求治,在注射鎮靜及退燒針後,一般抽風就能停止。切忌長途奔跑去大醫院,使抽風不能在短期內控制住,會引起寶寶腦缺氧,造成腦水腫甚至腦損害,最終影響寶寶智力,個別患兒甚至死亡。寶寶止抽後,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便明確診斷,避免延誤治療。

寶寶盜汗的護理

病症:出汗是正常的,尤其是小寶寶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加上小兒活潑好動,有的即使晚上上牀後也不得安寧,所以入睡後頭部也可出汗。所謂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而一些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出現的,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脱髮,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

假如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有病的表現,最常見者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結核病的病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夜間的出汗稱為盜汗。

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時)、結核病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因身體內在的壓力(病變)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狀態,也會出現“夜睡盜汗”或是“手腳出冷汗”的現象,此則為長期的症狀。

處理方法:對小兒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發現異常及時治療。如果如懷疑寶寶出汗是因為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如懷疑寶寶出汗是因為有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時)、結核病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等病症,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帶寶寶到兒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聽聽心跳聲有否異常、摸摸肚子有無腫塊(瘤)、上呼吸道是否通暢或有無過敏體質等,以除卻心中的疑慮。

以上就是簡單的對新生兒常見疾病及護理有哪些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所清楚了吧。患有新生兒疾病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有擺脱新生兒疾病的決心,只要用心治療,在治療的同時做好護理,一定可以擺脱新生兒疾病。在治療新生兒疾病期間,不僅有助於新生兒疾病的治療,還會減少新生兒疾病對自己的危害,讓新生兒疾病患者早日擺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