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嬰幼兒>

心理解析 誰廢掉了孩子的“武功”

嬰幼兒 閲讀(2.95W)

目錄

心理解析 誰廢掉了孩子的“武功”

第一章:誰廢掉了孩子的“武功” 淺談一例家庭治療案例

第二章:孩子成長心理 四大需要

第三章:擁有三個靈魂的女孩兒 重生系列之多重人格障礙

有的父母們認為凡是為孩子做主,把一切都打點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其實他們有沒有關注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呢?關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孩子成長心理是怎樣的呢?孩子成長需要什麼呢?

誰廢掉了孩子的“武功” 淺談一例家庭治療案例

諮詢室裏,高個子帥氣的小勃,本該在青春裏恣意馳騁。如今,他卻休學在家,淡漠遲鈍。究竟什麼樣的“魔鬼”奪走了小勃的蓬勃朝氣?小勃修煉生活的“武功”到哪哩去了?

怪病 “智商低”竟因“瘡”而起

小勃,高高的個子,是一個五官標緻的帥氣男生。可是,走進諮詢室的他,看上去沒有一點兒活力。他説,他得了個怪病。父母告訴醫生,在他上高一的時候,脖子後面莫名長了一個“瘡”,從此,他就總説不舒服。後來,他的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最後只好在家休學。父母原想,小勃休養一段時間就可以再次回到課堂了。可誰知,休學後的小勃在家裏話也不願意多説,身體也不願意多動一下。小勃解釋説,自從這個“瘡”長到脖子上,身體裏的氣就堵住了,影響到了智商。自己因此變得很笨,學習也跟不上進度,索性還是不去上學了。

小勃不是智商低 只是被廢掉了“武功”

在小勃的記憶中,從他出生開始,父母就總吵架。母親很強勢,父親沉默不語。據説,他出生的時候,因為他户口的事情,母親與奶奶產生了很大矛盾。那時候,父母擠在單位分的一間小房子裏,當時只有一個計劃生育指標,如果房子退了,就沒有指標了。奶奶不知道户口的事情,非讓父母把房子退了,搬回去和她一起住。為此,奶奶找媽媽大吵了一架。媽媽雖然覺得很委屈,但還是選擇了妥協。後來,父母通過其他渠道解決了户口的問題。可從此以後,媽媽和奶奶的關係就變得十分緊張,只要媽媽感覺到委屈的時候.就會與爸爸吵架,每次吵架必提及此事。

小勃從小就知道這件事情,慢慢地,每聽到此事他就脖子疼。母親很強勢,得理不饒人,父親一聽這件事情,就氣短,只好什麼也不説。小勃上中學後,脖子疼的地方竟然長了一個“瘡”。從那時候,他就開始覺得自己智商低,尤其當媽媽生氣的時候,他就氣不通,覺得因此影響了智商,忍不住在家裏胡思亂想,卻什麼話也不想多説,到後來連身體也不願意動一下。

心理解析 怪病源於家庭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很多孩子18歲都已經獨立。而在這個家庭中,上高中的孩子還凡是都讓父母操心。父母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孩子身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孩子並非自己説的智商低,他是很有能力的,這個能力就是調動父母的注意力。那麼,是什麼讓1 8歲的孩子逐漸變成一個病人,牽着父母的鼻子走呢?他為什麼沒有同齡的朋友呢?

在諮詢室中,母親快言快語,父親比較沉默。而小勃非常有“創意”地把病推回父母身上。當諮詢師把看到的現象呈現給這個家庭的時候,母親安靜了些,父親的話逐漸多了起來。他説,他在這個家庭是沒有權威的,他覺得18歲的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可是他也沒辦法,因為他一出來干預,母親就站在孩子一邊。對於單位分房的事情,他覺得有點理屈,因為如果堅持不退單位分的那間房的話,現在早已經動遷。北京的房價漲得這麼快,至少已經價值上百萬元了。其實這和管理孩子沒多大關係。可是母親卻把這當成了法碼,讓父親在家中一直都抬不起頭來。聽了這話,母親急了,感到很委屈,開始爭辯,父親便再也不説話了。而孩子的手又捂在了“瘡”上,一副痛苦的模樣。一切又回到了原樣。

這是一個高中生的諮詢。估計很多人聽了這樣的怪病,會覺得很滑稽。所以,從表面來看,這是小勃遇到了心理問題。可是會見整個家庭的時候,諮詢師發現這是個家庭問題。這個家庭的模式是母親很希望父親強大,自己有獨立的住房,有自己的家庭空間。可是自己沒有辦法,父親也沒有主張,她覺得委屈,只能對丈夫發脾氣。她自己像個孩子一樣緊緊抓着兒子不放。於是小勃像一個被廢掉“武功”的孩子,他的“瘡”只是想獲得父母的關注,轉移父母爭吵的注意力,小勃病了,甚至沒有正常、健全的社會功能。父母只好圍着他轉。在諮詢過程中,連拿筆記本都是父母主動代勞。他成功地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而在父母關注小勃的時候,他們往往忘記了爭吵。因為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想辦法讓孩子好起來。

父母直面家庭問題 放手,讓兒子重修“武功”

許多諮詢師一見到帶着孩子來諮詢的父母,就要求父母與孩子溝通,並建立親子關係。其實,在這種時候,“親子不如遠子”。小勃的母親就要學會“遠子”。孩子長大了,需要在進入青春期以後與母親分離,與父親及其他男性學着做男人的事情,認同更多的男性氣質。而母親應直面與父親之間的衝突。要學會使自己在人格上、心理上獨立,恢復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必須改變自己,成長自身,解決家庭難題。當小勃的問題不再被關注和強化,恢復“武功”便指日可待。

起初,小勃的父母是為了孩子的問題而走進諮詢室,經過心理諮詢師的指導,他們才認識到,自身也存在問題。根據醫生的建議,小勃的父母改變了相處模式,小勃父親的話多了起來,母親也不那麼強勢了。

我們曾説過,小勃是個有能力、有孝心的孩子,因為他可以用自己得病來緩解父母的緊張關係。父母相處融洽了,被廢掉“武功”的小勃,也開始蹣跚學步了。

雖然這個家庭在不經意間還會回到原來的模式,但是長大了的一家人,都嘗試有意識地打破舊模式。尤其父親,開始主動承擔男性的責任。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偶爾還會一起去散步,開心地聊天。小勃的“瘡”不再被強化、關注之後,發怍的頻率越來越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家教輔導,小勃又回到了學校,基本上恢復了正常的學業。

孩子成長心理 四大需要

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三是需要規則

規則對孩子來説就像是一棟房子的牆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四是新的學習經驗

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後天學習經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係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擁有三個靈魂的女孩兒 重生系列之多重人格障礙

囡囡20歲,頭髮很短,白白胖胖的,皮膚乾淨細膩,一張孩子般單純的臉很難讓人把她和精神疾病聯繫起來。

她父親帶着她和母親還有一個阿姨,長途駕車6 --7個小時把她送到北京就醫。前一天,在一家精神病醫院,囡囡差一點兒被當作精神分裂症患者送進精神科病房,是阿姨和母親的極力反對,才使囡囡有了來北京就診的機會。阿姨堅信,囡囡並非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她也不知道囡囡究竟怎麼了。

囡囡是獨生女。囡囡小時候,父親在外面做生意,她更多的時間是與母親一同生活。因為沒考上大學,囡囡19歲就工作了。陪囡囡一同就診的阿姨其實是囡囡的同事,與囡囡沒有血緣關係。囡因特別依賴她,背地裏叫她乾媽。

囡囡一向和父母的感情比較疏離,因此誰也説不清囡囡究竟是什麼時候變得不正常的。在諮詢室裏,囡囡説她的身體裏有3個靈魂,分別在不同的時候主宰她的身體,支配她的意識。這3個靈魂的名字分別叫香秀、皮皮、牛牛。

3個靈魂的分身

分身一:香秀

香秀是一個精明的女孩兒,年齡在27--28歲,知書達禮,頗有心計。她可以管理皮皮和牛牛,是囡囡的主人格。

Tips:主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中最鮮明、最穩定的人格特徵。

分身二:皮皮

皮皮是個調皮的男孩,年齡大約15歲,不喜歡受拘束。他有點怕香秀,也願意服從她的管理。

分身三:牛牛

牛牛很倔強,年齡在7~8歲,憤怒的時候,頗有些得理不饒人的架勢,一副不依不饒要與人拼命的樣子。牛牛像個被慣壞的孩子,不服從香秀的管理,卻偏偏聽阿姨的話,只有阿姨能讓牛牛安靜下來。

囡囡説,她覺得香秀才是真正的自己。皮皮和牛牛就像是傳説中的借屍還魂一樣,借她的軀體主宰她的意識。

父母很害怕,也很焦急。他們深知,自己的女兒絕不可能是中邪了,一定是患了某種精神疾病。面對時而知書達理,時而不可理喻的女兒,父母一籌莫展。去年10月,囡囡曾經自殺過一次,幸虧阿姨的陪伴和開導,她才慢慢恢復過來。令囡囡父母難以接受的是,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囡囡與父母的感情始終停留在若即若離的狀態。

心理醫生解析

提到雙重人格,人們並不陌生;但如果説起分離性身份障礙(即多重人格),恐怕很多人都要搖頭説不知道了,究竟什麼是分離性身份障礙呢?

分離性身份障礙分離性身份障礙又名多重人格、人格分裂,是心理疾病的一種。患者常常感覺身體裏住着好幾個靈魂。

臨牀症狀

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分別擁有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此時,原本的人格對於這段時間是沒有意識也沒有記憶的。通常在此分裂現象開始時,原人格(原人格並不一定等同於主人格。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分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患者無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在一些嚴重的病例中,原人格甚至“沉睡”10多年之久。

患病原因

分離性身份障礙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害。此病更容易青睞女孩,女孩與男孩的患病比例是9:1。國際上認為,7歲以前(黃金6年)/學齡前有衝擊過大或重複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性虐待以及嚴重忽略者容易罹患此病,有些患者的病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當患者遭遇到難以皮付的衝擊,尤其是長期受到嚴重傷害時,便以“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逃避心理來躲避傷害。久而久之,患者分裂出多重人格,形成病理狀態。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起主導地位(即主人格)管理其他人格。心理醫生若能取得主人格的配合,就可以從中掌握許多有益的資料。

治療

根治多重人格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治療人員需要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主人格,取得主人格的配合,逐步削減分裂出的其他內在人格,並將其整合為一。患者痊癒後要終身避免再次遭受刺激,因為外在壓力有可能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由於患此類疾病的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牀上常利用催眠療法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

尾聲

囡囡的治療只維持了幾次,在治療剛開始有起色的時候中斷了。對於囡因而言,她最需要的是培養與母親的感情。由於與母親相處得不融洽,囡囡格外依賴阿姨。然而,阿姨還有自己的家庭與生活,她的精力很有限,不久就照顧不到她了。囡囡失去了精神支柱,又無法與母親在感情上相容,母女在對峙中痛苦。治療也因此而中斷。

恢復母女關係,長期堅持治療,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整合人格,才能最終回到正常人的生活。囡囡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祝福囡囡。

總結:小編還為大家盤點的了多重人格的原因及多重人格的治療方法。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們要學會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害孩子的愛而不應該是溺愛。(文章原載於《健康世界》,刊號:2012年2月號,作者:艾靜、張靜,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