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嬰幼兒>

看中醫兒科該準備啥

嬰幼兒 閲讀(3.04W)

看中醫兒科該準備啥

看中醫兒科該準備啥

在中醫兒科,通常將“望診”列為“四診”之首,因為兒科是“啞科”,就診時一般由家長代述孩子的情況,因此患兒家長帶孩子就診前,應該做一些必要的準備。

“望診”包括觀察神態以及面部和全身的顏色,察看目、舌、口、鼻、耳等,還要看看指紋顏色變化,作為輔助診斷的依據。要使“望診”準確,家長應在就診前安撫病兒,緩解病兒的緊張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靜狀態下就診。此外,就診前不要給孩子化粧、染指甲等,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病情的檢查。

在病兒就診前,家長不要給孩子吃過熱、過冷和有顏色的食物。過熱過冷飲食會使舌頭受刺激而產生色澤深淺的變化,有顏色的食物,如橘子、橘汁、可樂、楊梅、巧克力等,會使舌苔顏色發生變化。舌苔的薄厚對醫生診斷的幫助也很大,就診前不要把孩子的舌苔刮掉。

小兒許多疾病都會發疹。家長在孩子就診前,需先看看孩子周身有無出疹現象,疹子是在什麼部位。來醫院前最好給孩子穿易解、好脱的衣褲,便於醫生檢查。

在中醫兒科,通常將“望診”列為“四診”之首,因為兒科是“啞科”,就診時一般由家長代述孩子的情況,因此患兒家長帶孩子就診前,應該做一些必要的準備。

孩子大小便的變化對疾病診斷有一定作用,尤其是腹瀉的病孩,看病時家長要帶一份新鮮的大便,以便於化驗。若發現尿有不正常時,就需帶一瓶清晨第一次尿的尿樣,來醫院化驗檢查,一般是1個小時以內的大、小便為宜。

“聞診”即通過聽聲音、聞味兒來判斷疾病的性質。聽聲音,包括小兒咳嗽、啼哭、語言之聲,家長帶小兒就診時,須安撫好孩子,避免哭叫。家長還應配合醫生,主動介紹孩子口中、嘔吐物、大小便的氣味等,以供醫生參考。

當醫生“問診”時,家長應向醫生反映的情況包括:孩子的年齡(週歲)和體重,這對合理用藥有幫助;孩子的畏寒、發燒情況,包括體温高低、發燒時間長短,是手足心熱、額頭熱還是哺乳時口熱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體温超過38.5℃,最好先給孩子服退燒藥後再帶孩子到醫院,以防路途中體温過高出現驚厥的情況;病兒出汗的情況,包括白天出汗還是夜間出汗,出汗後退不退燒,有無頭痛、頭暈、肢體痛;大小便情況,包括孩子大小便的次數、形態、顏色等;飲食情況,包括食慾狀況、飲水情況、有無特殊嗜好等;睡眠情況,包括安靜、多夢、驚叫、哭鬧等;生產史,即是否足月、順產、難產及出生情況;餵養史,包括餵養方式和輔食添加情況;生長髮育史,包括體格、智力發育及學習情況等;另外,遺傳史在兒科也很重要,如果孩子的某些症狀在上一代或上兩代的親屬中也有,應及時告訴醫生。

“切診”包括脈診、按診。小兒脈搏次數常因哺乳、啼哭、活動而增快,所以,家長帶小孩看病時,最好能讓孩子安靜10分鐘左右再請醫生檢查。3歲以下小兒進行檢查時,中醫一般不切脈,而是看雙側食指指紋色澤的變化,所以家長帶孩子看中醫時,要把孩子的手洗乾淨,候診時也不要讓孩子亂摸,以便醫生在看指紋時容易看清楚。

還要提醒家長的是,就診前要帶好以往就診的病歷、做過的化驗檢查單、服用藥物的記錄以及中藥處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