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民俗>節氣>

立夏養生 立夏早起午睡多食稀食才健康

節氣 閲讀(1.11W)

立夏節氣到,此時節還要節慾守神,善於滿足,應保持淡薄寧靜的心境,處變不驚,遇事不亂,凡事順其自然,靜養勿躁。尤其是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健康正常的作息時間。

立夏養生 立夏早起午睡多食稀食才健康

立夏養生宜進稀食

立夏時節,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及時調整自己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適當地減緩速度,並留有一定餘地。業餘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儘可能地讓肌體和精神獲得充分的放鬆。

多進稀食有利補養

專家指出,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稱荷葉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

補充充足維生素

如多吃些如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 楊梅、甜瓜、桃、李等新鮮果蔬;

補充水和無機鹽

特別是要注意鉀的補充,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都有較好的消暑作用;

適量地補充蛋白質

如魚、瘦肉、蛋、奶和豆類等都是最佳的優質蛋白。

冰箱內取出食品別急吃

隨着天氣轉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有些人特別是腸胃功能較弱的兒童,在吃後半小時左右最易發生劇烈腹痛,嚴重的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腹瀉和全身冷戰等症狀。

專家指出,這種痙攣性腹痛是由於吃了冰箱裏存放的食物引起的。人的胃腸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食物只有2℃~8℃,腸胃受到強烈的 低温刺激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預防的簡單方法是,從冰箱裏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着吃,放一會兒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注意。

晚睡早起加午休

由於“立夏”時天亮得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夏季正午1點到3點氣温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對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説,午間時分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趙世立認為,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讓人感覺沒有精神。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着涼受風而生病。

立夏的飲食習俗

我們國家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每到一個時節,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那麼,立夏的習俗有哪些?立夏大家都吃什麼呢?

1、無錫立夏飲食: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説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説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説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説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説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説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黴豆腐的習俗,説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2、蘇州立夏飲食:見三新

“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麪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3、鎮江立夏飲食:嘗八新

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蔔、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嚐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4、浙東農村立夏飲食:七家粥

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説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 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立夏飲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

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鹹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

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葉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5、長沙立夏飲食: 立夏羹

昔日長沙農家認為,立夏這天宜下雨,否則夏秋主旱。農諺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雨,蝦公細魚一鍋煮(意料塘水乾涸)”。

立夏以前應插完早稻,農諺謂“春插日,夏插時”,立夏後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顯的生長劣勢。頭一天插秧時,昔日農户全家會到秧田邊田埂上鳴放鞭炮,稱“開秧田門”。長沙鄉間插秧有互相幫工的習俗。幫工者進屋應向主人祝賀“恭喜栽米樹”,午餐主人用鹽蛋、大魚、粉蒸肉款待。插田工於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點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愛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説。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領唱,青少年婦女應和。有時兩户人家對唱,唱詞多為提問式,俗稱“盤歌子”。如果對方對提問不能回答,獲勝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領唱者敬酒慰問,羣起吆喝致謝。插田收工時,户主向幫工饋贈熟鹽蛋、炒黃豆和大塊粉蒸肉或臘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説“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出現,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6、常熟立夏飲食: 九葷十三素

“九葷”指鰣魚、鱭魚、鹹魚、鹹蛋、海螄、麋鴨、醃鮮、滷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

7、閩南立夏飲食: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

閩南家家户户常將紅糟摻入麪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後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