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民俗>節氣>

立春節氣 立春的由來及各地的習俗

節氣 閲讀(8.25K)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立春意味着春天的開始,立春後,天氣有了明顯的變化,白天變長了,也沒有那麼寒冷了,暖和起來了。那麼你知道今年哪天立春呢?立春有什麼習俗呢,立春吃什麼好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立春節氣 立春的由來及各地的習俗

目錄

1、立春節氣的由來 2、立春節氣的時間

3、立春的氣候特點 4、立春節氣各地的習俗

5、立春節氣的文化 6、立春如何養生

7、立春吃什麼 8、立春和太歲

9、“無頭春”和“兩頭春”現象10、立春就是春天開始了嗎

立春

立春其實就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更加是干支歷裏新的干支紀年以及寅月的起始,立春的時間在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前後),這時候太陽到達黃經315°。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説: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裏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裏,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裏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裏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籍《羣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温、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説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説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節氣的時間

立春日位於公曆每年2月3-5日之間。而在夏曆(農曆)上,立春的日期並不固定,大概在每年正月七年級前後;此因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日期以月相變化來定,不像節氣那樣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

以公曆2014年為例,立春在夏曆(農曆)正月初五6:03,該時太陽位於黃經315°。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誌着春季的開始。今年的立春節氣從2月4日開始,到2月18日結束。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羣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温、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説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温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的氣候特點

立春後氣温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温回升過程。

立春以後,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這是主要的立春的氣候特點,比起寒冷的冬季,舒服多啦,立春的氣候特點決定了一些人們的活動規律,以及相應的變化。

氣温、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這也是立春的氣候特點最主要的表現。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温暖,帶來了希望。

因此,有關立春的氣候特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

立春的氣候特點是比較暖和了,但是也要預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氣對我們的影響,有時候春天的天氣變化還是很大的,寒流還是會光顧的,不要穿得太少。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温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立春節氣各地的習俗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七年級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一、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説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立春啃吃幾口蘿蔔的神奇傳説

我國各地農村人總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這天,鄉人又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春時刻,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幾口蘿蔔,這習俗叫啃春。

要説這啃春習俗的來歷,還有個神奇的傳説。

傳説,遠古的時候,人們在狩獵的同時,開始搞點農業,那時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種糧列為萬行之本。鄉人呢,更是以種糧為天職。所以,不論三皇五帝,還是鄉人百姓,對一歲之首的春,更是心裏十分重視。那時候,人們到了立春這天,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儀式來慶祝。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收拾利落田地場院,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説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人人心虛氣短,失神落魄,沒有一丁點精神,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户人家,敲敲門,沒人應聲。門虛掩着,他尋思了一下,便説着:“屋裏有人嗎?”推門進屋。屋裏的炕上躺着五口人,個個臉色焦黃,昏沉沉像睡着一樣,滿屋塵土,看樣子已是有些日子沒人打掃了。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他趕緊來到一箇中年人跟前,連聲問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説:“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

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道人閤眼祈告着,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着:“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户,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説:“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着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着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脱出來的蘿蔔。

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啃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立春節氣的文化

詩詞曲

詠柳(唐代)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題望苑驛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涼州詞(唐代)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諺語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裏沒有計,三人肚裏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如何養生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着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温、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曆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閒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説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户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説:“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蔘、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温發散的大棗、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過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萬物生髮,一派生機勃勃。

立春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蔘、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温發散的大棗、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在立春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立春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立春吃什麼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氣温開始慢慢回升,此時進行適當的食補,可以補足人體陽氣,有助養生保健。那麼,立春吃什麼養生呢?下面分享四款春季養生食譜,日常食材、製作簡單,食療養生讓身體順應天時。

葛根粥

製作原料:葛根15—30克,粳米100~200克。

製作方法:將葛根洗淨去皮,切成塊狀,與粳米同煮成粥。

適宜人羣:適用於外感風熱表證,及隨之出現的頭痛、發熱、無汗、項強等。還適用於麻疹初起,透發不暢,及胃熱引起之口渴、消者。

禁忌:表虛多汗者忌用,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

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其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説其“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陽氣,解諸毒”。《名醫別錄》説其“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及澱粉等。葛根單味藥製成中成藥“葛根片”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突發性耳聾有一定效果。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熱、透疹,又可生津、清胃熱,煨用可昇陽止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素中含有的黃酮成分可增加腦血管、冠狀血管的血流量,並且對腸管有解痙作用。

枸杞粥

製作原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先將粳米熬成粥,起鍋前將洗淨的枸杞子放入鍋內,再煮幾分鐘即可。

適宜人羣:適用於肝腎不足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遺精、目視物昏花、頭暈、陰血不足者。

禁忌:枸杞粥質潤,脾虛泄瀉者忌用。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本草綱目》説其“滋腎,潤肺,明目”。主要成分有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z、維生素c、甜菜鹼、玉米黍黃素以及微量鈣、磷、鐵等。枸杞子為平補之品,既補陽,又滋陰,能益腎養精。平肝明目,凡肝腎不足之人,常食效果好。

牛奶粳米粥

製作原料:新鮮牛奶200毫升,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先將粳米煮成粥,起鍋前將牛奶倒入,再煮開1-2分鐘即可。

適宜人羣:適用於體質虛弱、氣血虛損、病後贏弱及呃逆、口乾、大便幹者。

禁忌:有些人消化道內缺乏消化酶,食牛奶後易腹脹、腹瀉,故此類人忌食之。

《壽親養老新書》提到“牛奶最宜老人,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健康、皮膚潤澤、面目光悦、志不衰”。本品無病也可常食,為老幼皆宜的滋補佳品。中老年人常食可健康長壽,兒童常食可強健體格、增加智力、促進生長。牛奶為完全蛋白質食品,也是一種全價營養食品,富含八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所含賴氨酸為少兒生長髮育必需的物質。而其膽固醇含量比肉、蛋類都低,每百克牛奶僅含13毫克。

泥鰍燉豆腐

製作原料:泥鰍500克,豆腐250克,鹽、姜、蒜、黃酒、味精等調味品適量。

製作方法:將泥鰍剖洗乾淨,入鍋內加水、姜等煮,同時置另一鍋,倒入少許食油,待油燒熱後,放入切碎的蒜末,炒出蒜香味後,放入切成小塊的豆腐,稍煎一下,即放入泥鰍湯內,改用文火燉一小時,至泥鰍爛熟,最後調入少量澱粉,再煮開,加入味精、葱等調味品即可。

適宜人羣:適用於脾胃氣虛之納呆、神疲乏力,濕熱所致之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者,及產後陰虧少乳者,還可解酒毒和硫磺毒。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可暖中焦。《本草綱目》説其“暖中益氣”;人腎經可補益腎氣、利小便;另外,泥鰍還可解酒。《本草綱目》説其“醒酒,解酒毒”。其成分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鈣、磷、鐵、尼克酸、灰分等。豆腐為良好的清潤益氣之品,其味甘,性涼,歸脾、胃經。豆腐可清熱解毒,可解酒毒,還可解硫磺毒。豆腐還有滋陰潤燥、益氣和胃的功效,還可養血增乳,故適用於婦女產後乳汁少的補養和滋潤。泥鰍燉豆腐取二者清熱利濕、補中益氣、解毒之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燉品。

立春和太歲

拜太歲

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道教文化叢書中稱太歲為歲星,也指木星。這一命名的得來,主要是因為我國古代干支紀年的方式是根據木星的公轉時間而制定。干支紀年是由歲星紀年發展而來,從相關天文知識可知,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黃道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約為十二年。干支紀年每個單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為一個小循環,六十年為一個大循環,如此循環反覆。干支六十個記錄符號都分別被冠以太歲之名,如甲子太歲、乙丑太歲、丙寅太歲、丁卯太歲等等。中國道教以多神崇拜為主要特徵,其所尊奉的對象為主管歲星的神靈,稱太歲神。相傳這六十位太歲神都曾經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朝代託世人間,他們有的是守護疆土、有功於國的將軍,有的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地方官員,每個人都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楷模和備受世人推崇的學習典範。

六十位太歲神輪流值年,因而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存在着兩位太歲神,一位是本命太歲,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歲;另一位是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因為干支紀年有刑、衝、破、害等説法,故此太歲神之間也相應存在這種情況。因而每個人的本命太歲每隔一定時間便會出現與值年太歲相刑、相沖、相破、相害等情況,這是需要避忌的。所以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太歲頭上不動土”、“太歲來值年,福禍也纏綿”等説法。

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目前“拜太歲”這一活動在我國的北京、廣州、台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十分盛行。那麼什麼時候是太歲當值之時呢?從古代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那就是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

此外,在道家的資料裏,如果在立春這一天,大家開開心心的過,就象是過年一樣,則象徵着在未來的這一年內,將會有非常好的喜事出現;如果在這一天內,家中比較亂,口舌事非較多,則代表這一年內是非常不順利的。特別是從命理的角度來講,某一屬相在這一年內有什麼病災的話,那麼,如果在立春這一天裏的這個時辰,自己躲起來,不要見任何人和動物(注:不可見有生氣的),只可看書或靜,方可避過未來一年內的病災、口舌事非。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裏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衝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係,於是年運更有利。

立春和生肖

在民國以前,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叫立春節,而陰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辛亥革命後,皇帝年號被廢除,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佈廢除舊曆,採用格里曆(公曆)。1913年(民國二年),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立春節日便被易名,不倫不類。一直以來均有學者專家批評指正並提出恢復原制,避免民眾遺忘傳統文化和搞混亂。

立春當天是干支歷中一年的開端、寅月的開始。我國的黃曆和民俗學,均以“立春”作為生肖計算的依據。

中國玄學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所以長久以來“立春”在術數界中皆被視作新一年開始。至於正月七年級,只是12個農曆月份中的第一天,雖然家家户户都大肆慶祝,但新一年的風水術數計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嶺。

中國傳統的屬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為一年起始的。

占卜立春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説法。這本是來自於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收成的辦法。古籍中“佔立春吉凶”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

意思是説,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凶。具體來説: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閒;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將最近幾年的立春時間瀏覽了一下,大家也不妨看看:

2014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甲午丙寅丙午,立春日天干為丙火;

2013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癸巳甲寅辛丑,立春日天干為辛金;

2012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壬辰壬寅乙未,立春日天干為乙木;

2011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辛卯庚寅庚寅,立春日天干為庚金;

2010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庚寅戊寅乙酉,立春日天干為乙木;

想起了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有資料顯示有29個省市區受災,受災人口2、23億元。當年的立春日:1998年,2月4日立春,排盤為:戊寅甲寅壬午,立春日天干為壬水。

至此,你有什麼感覺

古人將經驗教訓歸納總結,對後人有指導作用,並繼續在生活實踐中發展、修正。

“無頭春”和“兩頭春”現象

原因

農曆大致採用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閏年全年383~385天。如此便能很好地理解“無頭春”(無春年)、“兩頭春”(雙春年)現象:即二十四節氣一年輪迴約365天,當農曆為平年時天數便少於節氣輪迴就會出現“無頭春”;當農曆為閏年時天數大於節氣輪迴就會出現“兩頭春”。於是,有人以立春作為劃分生肖的依據會得出在農曆上遇到三個生肖的觀點,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比較。因為立春是作為干支歷(干支紀年)劃分生肖的依據,劃分的是太陽迴歸年;干支歷跟農曆是不同的歷法。好比如為什麼不説農曆會有兩頭”公曆的2月4日“呢?

近年立春情況

2005年(雞年):無春,俗稱寡婦年

2006年(狗年):雙春,農曆閏年,

2007年(豬年):單春

2008年(鼠年):無春,寡婦年

2009年(牛年):雙春,農曆閏年,

2010年(虎年):無春,寡婦年

2011年(兔年):單春

2012年(龍年):雙春,農曆閏年

2013年(蛇年):無春,寡婦年

2014年(馬年):雙春,農曆閏年

2015年(羊年):單春 (2015年的立春時間是農曆2014年臘月16,2016年的立春時間是農曆2015年臘月二十六,所以説2015年是單春,並非原來説的無春寡婦年。)

節氣計算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説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春。

立春就是春天開始了嗎

春天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古今説法不一。

一種説法是從“立春”開始,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一般在陽曆的二月四日至五日,也正好處在春節前後的十天之內。但單以"立春"為春天的開始,並不符合天氣的實際情況。

二是傳統的説法。我國農曆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並把正月叫做“初春”“孟春”,二月叫做“仲春”,三月叫做“陽春”。這種説法比較合乎實際。

第三種説法是現代氣象學的規定:是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温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由熱帶到寒帶,還是以平均氣温為標準來確定進入春天的遲早較為科學。

正月七年級和立春哪個才是一年之首

認為立春是年首的説詞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陽曆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確定屬相也是以立春為準,而不是以正月七年級為界。

認為正月七年級是年首的説詞

不過春節(立春)只能是春節(立春),只能説春天來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年七年級)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七年級。“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

結語:今年的2月4號正是進入立春,在春節前,立春後氣候變暖了,人也變得精神多了,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保暖,不要那麼快的脱掉棉衣,因為這個時候還是非常冷的,以防感冒。對於立春後如果養生,相信大家看完本文也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