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休閒>世界之最>

泉州最高的山 戴雲山海拔1856米

世界之最 閲讀(2.19W)

泉州最高的山有多高?戴雲山,狹義指其主峯,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廣義,或稱戴雲山脈,位於福建省中部,屬閩中山地,南北最長處約20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80公里,面積約18608.5平方公里。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泉州最高的山等相關內容。

泉州最高的山 戴雲山海拔1856米

泉州最高的山

位置境域

戴雲山(脈),南北縱貫,北隔閩江中游,與鷲峯山區丘陵、河谷平原區相望;西隔閩江上游沙溪與閩西武夷山區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區毗鄰;南隔九龍江,與博平嶺、九龍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區相接;東鄰閩東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島嶼區。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遊、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閩侯、閩清、尤溪、南平、沙縣、三明、永安、漳平、華安、同安、南安、莆田、福清等縣(市)的一部。南北最長處約200千米,東西最寬處約180千米,面積約18608.5平方千米,佔福建省總面積的15.33%。山嶺連綿,地勢高亢,盆谷密佈,具有鮮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區之一。

戴雲山脈是福建省中部的主要山脈,在三明市境內北起尤溪縣洋中鄉老鷹咀,經白巖山、大橫山向西南至大田縣大仙峯一帶,長約135公里,海拔700~1500米,最高峯(指在三明市境內)為大田縣大仙峯,海拔1553.4米。

地理環境

地質

在大地構造上,本區正處於閩東燕山斷陷帶的中段,西南隅隸屬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帶。中、新生代以來,以斷裂活動為主,形成一系列北東和北西斷裂帶。如北東向的政和—大埔斷裂帶、長樂—詔安斷裂帶,分別切過本區西部和東部邊緣;西北向的沙縣—南日島斷裂、永安—晉江斷裂切過北部和中部,其次還有東西向的漳平—仙遊斷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斷裂。由於斷裂的活動,導致了中、新生代廣泛而強烈的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使區內廣泛分佈侏羅—白堊系陸相火山巖噴發—沉積巖系,其中以晚侏羅紀南園組出露面積最大,總厚度達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堊統石帽山羣和石牛山組,前者主要分佈閩清、永泰一帶,如石帽山(1237米)、雲山(1079米)等,後者分佈於德化、閩侯、永泰一帶,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五虎山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層,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陽山和安溪劍鬥等地。侵入巖以燕山期為主,分佈零散,多呈巖體出露,如大洛巖體、桂溪巖體和九仙山巖體等。上述斷裂構造和巖層對本區地貌發育起深刻的影響。

泉州最高的山 戴雲山海拔1856米 第2張

地貌

本區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面積約15646.75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84.1%。山地可分為三個山帶,均呈東北—西南展布,與主要構造線一致。

西帶有鳥石頂(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禪山(1508.7米)、鋤頭峽(1437米)、鯉魚仔山(1584米)、大嶺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崗巖和火山巖組成,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嶺。本帶受掀斜作用影響,西坡陡、東坡緩,具層狀地貌現象。

中帶北起閩江南岸的白雲山(1287米),南至九龍江北岸的九龍山(1286米),包括鐵打山(1208.5米)、羅漢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雲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雞冠岐(1331米)、大白巖(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峯(1553米)、吳殊尖(1254.7米)、陳頭岐(1344.2米)、大鴛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巖和花崗巖組成,山體高大,連片雄偉,是戴雲山脈的主體,北段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嶺和發源地,南部是晉江的發源地,也是晉江與九龍江的分水嶺。

東帶以石牛山為主體,主峯石柱山(1803米),包括雞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該山帶均由石帽山羣和石牛山組組成,巖性較堅硬,垂直節理髮育,在外營力作用下,切割強烈,發育為尖峭基巖山峯,雄偉壯觀,是大樟溪與木蘭溪、龍江的分水嶺。

本區丘陵面積不大,約佔全區面積的7.73%,多分佈於大樟溪中、下游河谷兩側和一些山間盆谷平原的周圍,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間,切割較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風化層較厚,植被覆蓋尚好,多闢為經濟林和果園。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間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佈於大樟溪和尤溪河谷兩側,多呈條帶狀,由沖積物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牀傾斜,土層深厚肥沃,水利條件好,是本區糧食高產區。山間盆谷平原分佈遍及全區,從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發育,面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橢圓形、長條形等,其長軸均沿構造線延伸,組成物質有沖積、洪積和坡積等,常呈緩坡地產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區農田、居民點分佈區,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發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種植雙季稻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種植單季稻為宜。

由於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本區發育有數級山頂面,由高到低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級山頂面,地勢起伏和緩,頂面平坦,多為農耕之地,常有居民點分佈,還有不少尚未開發利用。

本區地貌類型多樣,地貌形態結構較為複雜。地貌類型組合以山地為主,不僅分佈廣泛,而且連片集中。這種地貌條件對於發揮山區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建立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十分有利的。

水文

本區水系發育,河流除東部和南部屬晉江、九龍江、木蘭溪和龍江水系外,其餘地區均屬閩江水系,其中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和大樟溪等,流向北東,與主要構造方向一致,注入閩江,把本區山地切割成為三個山帶。在北西向構造的制約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構成格狀或樹枝狀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雲山主峯和石牛山北側,發育有環狀水系,河牀比降大,裂點發育,水力資源豐富,如閩清、永春等縣均是有名的水力發電先進縣。

尤溪,別稱沈溪,是閩江中游的一級支流。其上游有二:一為均溪,發源於大田縣南部,由屏山溪、武陵溪、小湖溪於石牌匯合後向北流經大田縣城關(巖城)、京口、嵩才、尤溪縣街面、下尾村,長49公里;二是文江溪,發源於永安市青水鄉南部山間,流經槐南,大田縣文江、德州、滄州至尤溪縣下尾村,長70公里(文江溪在尤溪縣境內河段又叫赤目溪)。均溪、文江溪在下尾村匯合後始稱尤溪。尤溪由南向東北流經阪面、沈城、梅仙、西濱和尤溪口,注入閩江,長171公里,流域面積543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和平溪、銘溪、廣平溪、朱阪溪、新橋溪、清溪、青印溪、吉木溪、華蘭溪、際後溪、古蹟口溪、京口溪皆發源於戴雲山。

洋中溪,是閩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尤溪縣湯川鄉上洋,經溪濱、後莊、漈下、洋中、漈口至南平市樟湖阪、溪口入閩江,長32公里。支流有桂峯溪、洪坑溪、山重溪、西碧溪、自漈溪。

高洲溪,為閩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尤溪縣湯川鄉山嶺,經山兜、溪尾、上塘至古田縣灣口入閩江。在三明市境內河道長24公里。

大樟溪,是閩江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尤溪縣湯川鄉珠峯,經珠建、吉安、嶺下、華仙、永泰縣,在倉山縣注入閩江。

氣候

本區緯度相對較低,氣候屬中亞熱帶涼温區,氣候涼温而潮濕,年均氣温17℃左右,≥10℃積温5500℃~5700℃,熱量資源略高於(二)區。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峯戴雲山(1856米),氣候垂直分佈明顯,適於林、茶、果生產,農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單季稻面積廣。本區林業、茶葉、柑桔亦佔重要地位,特別是安溪所產的“鐵觀音”茶,馳名中外。本區應發揮山地廣,面積大,緯度較低,熱量資源較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林業生產,加速造林綠化,培育、營造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恢復和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還要大力發展烏龍茶生產,出口創匯。本區粘土礦物儲量豐富,質量高,生產陶瓷器歷史悠久,亦應大力發展,出口創匯。

植被

典型植被類型——常綠櫧類照葉林,主要分佈於沙縣富口、高橋、大洛、鄭湖,梅列區、三元區(巖前以西除外),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貢川,大田縣、尤溪縣等地海拔600~1300米山坡中上部。上層優勢種為米櫧、絲慄栲、南嶺栲、甜櫧、山茶科、樟科、杜英科的某些屬種。林下灌叢有香檳杜鵑、山礬、百兩金、石斑木、黃瑞木、柃木、毛冬青、烏藥、絨楠等。林下草本稀少,常見的有狗脊、中華里白等。層間植物主要有瓜馥木、昆明雞血藤、藤黃檀等。

常綠針葉林,分佈於海拔600~900米的陰坡山坳、谷地,主要為馬尾松林、杉木林及部分柳杉林,以杉木林長勢良好。此外,還有建柏、濕地松、火炬松林。

針闊混交林,分佈於海拔250~900米山坡的中上部,以馬尾松與櫧類、栲類、櫟類混交林為主,少數為馬尾松與木荷混交。

落葉闊葉林,零星小塊狀混生於山坡下部、溪邊的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主要為楓香、擬赤楊、野柿、酸棗等。

毛竹林,分佈於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貢川,大田縣的廣平、桃源,尤溪縣的八字橋、梅仙、台溪,三元區的莘口、中村,梅列區的洋溪,沙縣的湖源、富口、大洛、高橋等地。

經濟林,主要為油茶林,分佈於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區。灌叢,分佈於海拔200~800米低山丘陵中,屬次生植被。主要有黃瑞木、映山紅、苦竹、木等。在海拔較高的中山上部有亨利杜鵑、小果南燭、卡氏烏飯。

泉州最高的山 戴雲山海拔1856米 第3張

草叢,分佈於海拔200~1500米以上,主要有芒萁骨、五節芒。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草甸為莎草科、禾本科建羣的草本羣落。

本區植被垂直帶以梅列區洋溪鄉鑼鈸頂(海拔1537米)為例,可分四帶:

低山丘人工植被帶,分佈於海拔140~400米,主要有人工杉木林、馬尾松林、油茶、果樹、油桐林等。毛竹林帶,分佈於海拔400~900米。

常綠櫧類照葉林帶,分佈於海拔600~1300米。中山灌叢草甸帶,分佈於海拔1300米以上,以亨利杜鵑、卡氏烏飯構成矮化灌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