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休閒>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 《丁丁歷險記》10萬歐元

世界之最 閲讀(9.38K)

連環畫又稱連環圖畫、連環圖、小人書、小書、公仔書等。連環畫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在宋朝印刷術普及後最終成型。以連續的圖畫敍述故事、刻畫人物,這一形式題材廣泛,內容多樣,是老少皆宜的一種通俗讀物。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 《丁丁歷險記》10萬歐元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是哪一本?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丁丁歷險記》。《丁丁歷險記》是比利時作家和漫畫家埃爾熱的作品,主人翁丁丁是一名記者,在漫長艱辛的旅遊採訪中經歷了種種奇遇。為購買這套連環畫封面的原畫,一位收藏家為此支付了10萬歐元!

發展歷程

萌芽時期

中國的連環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由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在馬王堆漢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圖連續描繪的“土伯吃蛇”、“羊騎飛鶴”等故事。莫高窟的敦煌壁畫中的北魏壁畫有《九色鹿本生》、《閣肉貿鴿圖》等佛本生故事。

魏晉時期的卷軸畫已經具備了連環畫的特點,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女史箴圖卷》,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軸畫上連續出現,構成故事情節,圖旁還配有簡單的文字説明,與後來的連環畫形式上十分相近。

隋唐時期,隨着佛教的興盛,出現了用絹幡等形式來傳播佛教。絹幡是條狀的細絹,上面繪有圖畫和文字説明,常掛在道場或經台兩邊。這時在民間還有一種通俗的講唱形式叫做“變文”,每段文字配一幅圖,圖的內容有佛經故事、民間傳説等。這一問題後來影響到了“諸宮調”等民間文學。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 《丁丁歷險記》10萬歐元 第2張

宋到明清時期

到了宋代,隨着印刷術的廣泛使用,連環畫的形式由畫像石、壁畫向寫本、圖書轉移。有插圖的書本大量出現,插圖的內容生動的表現了書本的精彩內容,受到讀者的歡迎。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傳》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圖,連環畫的形式已大致成型。截止2018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的明代萬曆二十年的《孔子聖蹟圖》刻本,就是全本大副白描的圖畫,詳細描繪了孔子的一生。

明清時代,線描的插圖大量湧現,章回小説中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畫每一回故事的稱為“全圖”。每回前面附多幅有故事情節插圖的被叫做“回回圖”。

清末至1949年前清末,石印技術的發展讓圖畫的印刷更為方便,連環畫這一形勢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廣。光緒十年(1884年),《申報》館為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出版了新聞連環畫《點石齋畫報》,內容涉及當時的時政新聞,隨報贈送。因為那個時期攝影作品很少,這些新聞圖畫側重紀實,有許多內容反映了機械文明的新事物和當時的風俗街景。這些內容已經成為反映那個時代的最直接的史料。後來隨着攝影事業的發達,這種形式的時效性已經無法能及,也就逐漸消亡了。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這是第一部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

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速的發展,此前連環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但稱呼上不統一,南方稱為公仔書、菩薩書、伢伢書,北方多稱為小人書。1925年-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後出版了《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嶽傳》的連環畫書,題名上有“連環圖畫”,這是第一次是用連環圖畫作為正式名稱,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後改為“連環畫”。從1920年代開始,連環畫多出版成64開本,這種形式成為此後連環畫的主要版式。這一階段的連環畫題材除了傳統的古典文學和神話傳説之外,由於舞台戲劇越來越受到民眾的喜愛,連環畫開始描摹舞台場面和故事。受到有聲電影的影響,人口冒氣添加人物對白的“口白”開始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上文下圖的腳本構圖形式。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有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王先生》以一個平凡小人做主角,用漫畫的形式描繪了在當時的背景下一個小人物的生活點滴。從1929年開始,《王先生》先後在《上海漫畫》、《上海畫報》、《時代漫畫》連載,前後共連載了十年,是迄今為止連載時間最長的連環畫。1947年張樂平的漫畫《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發表,一個大腦袋、三根頭髮、蒜頭鼻的男孩子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家喻户曉的形象。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是個貧窮、正直的孩子,他倔強的性格深入人心,在普通民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張樂平還以三毛在新社會生活為題材,創作了新作品。

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共產黨實際控制的地區,連環畫也成為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有關共產黨土地政策、抗日政策、宣傳新婚姻法等內容的連環畫作品,如呂蒙、亞君、莫樸創作的24開木刻連環畫《鐵佛寺》。這一時期的連環畫作品印刷受到當時條件的侷限,流傳下來的比較少,在1990年代後的收藏市場上十分搶手。

1949年後發展

繁榮時期

1949年後到1966年,連環畫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圖畫的通俗性,中國政府把連環畫作為教育民眾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這一時期,連環畫作品充實着人民的文化生活,連環畫不僅是青少年的重要課外讀物,也是許多成年人文化娛樂的重要內容。

五十年代,由於毛澤東提倡藝術要為廣大工農兵服務,因而,政府對連環畫的出版單位進行了重組,此後的出版工作主要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進行。1951年底,一個以連環畫為內容的期刊《連環畫報》創刊。這期間的連環畫作品呈現出有計劃和有規模地進行選題、編繪和出版。這一時期政治上主張繪畫從業者創作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另一方面由於連環畫的發行量比較大,繪圖者的報酬與其它以繪畫為生的行業相比更為豐厚。這兩種因素使許多人投入到連環畫的創作中,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的連環畫作品也有出現。由丁斌曾、韓和平繪畫的10冊套《鐵道游擊隊》(劉知俠原著,董子畏改編)從1955年到1962年出版完畢,此後這套書共再版20次,印數達到3652萬冊,在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影響,也是迄今為止印量最大的作品。1957年,連環畫《三國演義》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0冊,7000多幅畫圖,這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連環畫作品。不計其數的畫家們暫時擱置了個人藝術創作,投入連環畫的創作當中,其中不乏像王叔暉、劉繼卣這樣的國畫大師。另外由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所處的國際形勢下,如朱宣鹹所畫的《偉大的友誼》這類反映中蘇友誼及蘇聯專家到中國來援助建設新中國題材的連環畫,也流傳甚廣。連環畫的創作者們不僅將各種古典小説、歷史、傳説故事等傳統文化介紹給廣大人民羣眾;更由於當時從事這項工作的幾乎都是頂尖的一流畫家,所以創造了中國連環畫史上無以倫比的藝術高峯;除了已謝世的一些畫家,凡壽致八九十年代的幾乎都成為了中國畫壇上的領軍人物,足見從事這項工作的畫家的實力非比一般。名家的作品一方面提高了連環畫的藝術水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後來的收藏品市場。八九十年代後,人們屢屢提及要重創連環畫的輝煌,但是時過境遷,現代從事連環畫的畫家實力已經今非昔比,要想恢復昔日輝煌已不可能,所以那一時期的連環畫已成絕響,乃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從影響上來説,這一時期的連環畫確實起到了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作用,對提升當時人民的文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連環畫題材多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民眾生活和建設熱情,傳統名著和神話題材也有表現,但要求符合新社會的價值觀。由於,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際社會交流很少,外國題材的內容多是引進蘇聯的作品,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這期間還有一些介紹連環畫史的專著誕生,使連環畫的創作理論更為豐富。

停滯階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的連環畫創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71年,周恩來“為解決下一代的精神食糧問題”批示恢復連環畫出版,這個時期的作品都以宣傳為主,八個樣板戲《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的內容成為題材,文革時期還出現了眾多的改編題材的文革連環畫,如《林海雪原》《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等。文革時期出現的連環畫並帶有文革鮮明特徵(如扉頁印有毛主席語錄或馬恩列斯語錄),遵循“三突出,紅光亮”的原則,這一時期的作品稱為“文革連環畫”,其中八大樣板戲稱“文革樣板戲連環畫”。

繁榮頂峯

1978年後,中國的建設開始全面恢復,連環畫也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以1982年為例,全年共出版連環畫作品2100餘種,單本印量10萬冊,相當於1960年代印量的20倍。這期間連環畫題材更為廣泛,各國文學改編的連環畫層出不窮。在形式上除了小人書經久不衰,許多16開的連環畫書籍也大量出現,彩色畫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收入對於創作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連環畫專業,連續招生10年,於1990年撤銷。1985年,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成立,這是以畫種分工成立的國營專業出版社。

1985年後,影視媒體的飛速發展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外國漫畫、動畫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歡迎,小人書已經不是不可缺少的娛樂方式,連環畫市場不斷被影視媒體所搶佔,鼎盛時期結束,小開本的連環畫異不再出版,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滿足人們收藏的需要。多數連環畫名家迴歸本行,年輕的美術人才不再看重這種藝術形式,連環畫的創作和銷售市場出現難以回升的低谷。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行,連環畫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1987年,連環畫家賀友直受法中友協的邀請在法國昂古萊姆舉辦了個人作品展。

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環畫風光不再,青黃不接,越來越走向“文物”。據瞭解,如今還在連環畫領域堅持的藝術家與三四十年前連環畫鼎盛時期相比,比例為1:100。在賀友直曾工作過的連環畫重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已經沒有一位專職的連環畫師。

上世紀90年代起,連環畫突然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1999年武漢舉辦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套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四冊裝連環畫《山鄉鉅變》就從當初定價的0.94元飆升至4900元成交,40年升值5000餘倍;2008年舉辦的連環畫精品收藏拍賣會上,以民族故事為題材的連環畫《布克奇傳》以9680元成交;前不久剛剛舉辦的上海國拍第四屆連環畫拍賣會上,登場的560種近千冊連環畫拍品成交率高達97%,其中上海世界書局1927年6月初版全套24冊(連函套)《三國志》以2.3萬元成交,一套程十發《歡迎毛主席》12開精裝本以1.2萬元成交。

與有着成千上萬印數的連環畫出版物相比,作為畫家創作原始記錄的連環畫原稿,有着獨一無二的收藏屬性,更是物以稀為貴。2004年北京榮寶第47期藝術精品拍賣會上,戴敦邦16幅彩繪《逼上梁山》連環畫原稿以22萬元成交;2005年中國嘉德四季第三期拍賣會上,程十發創作於1957年的彩墨中國畫40開冊頁《召樹屯和喃諾娜》連環畫原稿以1100萬元成交;2006年北京華辰秋季拍賣會上,沈堯伊創作於1989年的5集926幅長征史詩連環畫原稿《地球的紅飄帶》以1540萬元成交,創下國內連環畫原稿拍賣紀錄。

可惜,連環畫閲讀市場卻連年萎縮。據瞭解,現代連環畫在選題和繪畫手法上落入窠臼,選題依然沿襲數十年前,多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傳統故事,卻少了對當下的關注,缺乏原創性。如今,連環畫新品屈指可數,能被讀者認可的更是寥寥無幾,由此導致連環畫印數急劇下降。像至2018年為止僅存的連環畫畫刊《連環畫報》,銷量從二十世紀80年代的128萬份降到2000年以來的1萬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總李新告訴記者,2000年後,該社出版的連環畫印數多在3000冊至5000冊之間,而在連環畫鼎盛時期,這個數字是數萬乃至近百萬。他感歎:“連環畫不能有藏家沒讀者,拍場上價格再高也只代表曾經的輝煌,我更希望連環畫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讀物。”他認為連環畫脱離讀者進入收藏領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對於連環畫的未來,李新倒是持樂觀態度,“我到好多幼兒園做過實驗,現在的孩子不知道連環畫為何物,但是當我告訴他們,拿連環畫給他們看,發現沒有人不喜歡這種讀圖形式的。”他們通過農家書屋使得2006年出版社的連環畫銷售額大幅增加,達到600萬元。“我覺得連環畫還是有生命力的,像民工書屋、社區書屋和中國小校圖書館,都是未來連環畫的潛在市場。”

世界上最貴的連環畫 《丁丁歷險記》10萬歐元 第3張

不過,在美術評論家謝春彥看來,或許人們應該正視連環畫的式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樣式,作為用多幅畫面連續敍述一個故事的繪畫形式,連環畫發展的黃金期是與特定時代聯繫在一起的;如今社會改變了,傳播故事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不能指望現在的連環畫還和從前一樣。”他希望注重民俗特色文化的連環畫能夠為今天的藝術家保存、傳承下去。“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市民階層需要代言人,當然,不一定非得以連環畫的形式。”

現狀

1990年代中後期,連環畫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由於最初連環畫售價十分低廉,而1990年後的收藏使其價位迅速抬升,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和特殊歷史時期作品,更是價格不菲。2005年春季,程十發的一部連環畫原稿拍賣成交價是1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