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飲食誤區>

小心吃蔬菜的10個誤區

飲食誤區 閲讀(1.77W)

蔬菜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是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以給人體提供多種必須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吃蔬菜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不然蔬菜的營養就會流失,那我們就等於白吃了。以下10個吃蔬菜的誤區,你有中槍嗎?

小心吃蔬菜的10個誤區

1、有蟲眼的菜沒農藥

有沒有蟲眼不能作為判斷蔬菜是否安全的標準。蟲眼只能説明蔬菜受過蟲害,但並不等於沒打過農藥。

其實,有蟲眼的菜農藥殘留可能更多,原因在於,為搶救已有蟲眼的菜,菜農只能用大量高濃度、見效快的農藥把害蟲殺死。

蔬菜種植中基本使用的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通過光照、清洗等步驟能去除大部分農藥,人們不必擔心。

2、迷信“超級蔬菜”

每種蔬菜的營養價值各有側重點,吃菜時應遵循彩虹原則,每天吃的蔬菜顏色越豐富越好。

建議:以綠葉菜為主,再添加多種深色蔬菜,比如南瓜、胡蘿蔔、紫甘藍、番茄等,營養元素強強聯手,保健效果更好。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忽視“白色蔬菜”,洋葱、大白菜、菜花、白蘿蔔等都有很好的抗癌功效。

3、買一次菜能吃一週

如今幾乎家家都有冰箱,一週買一次菜,放在冰箱裏保存,隨吃隨拿,的確方便,但不利於營養的攝入。

冰箱冷藏環境能減緩蔬菜中營養的流失,但不能阻止,營養價值不如新鮮的好。因此,蔬菜最好隨吃隨買,最多每三天就得更新蔬菜儲備。

4、菜在水裏多泡會更乾淨

蔬菜經過長時間浸泡,不僅讓營養流失,還會使浸出的農藥殘留再次滲進蔬菜。因此,最好的洗菜方法是用流水反覆沖洗蔬菜3~4次,浸泡時間不超20分鐘。

5、先切後洗更方便

洗菜時,切開的蔬菜與水的接觸面大大增加,使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先洗後切,仔細洗菜並儘量將水控幹後再切。

切好的菜最好馬上烹調,放置時間不要超過兩小時,否則某些營養元素也會因氧化而流失。

6、多放點油,炒菜才香

我國飲食習慣中,習慣通過多放油、翻炒時間長等錯誤烹飪方式來改變蔬菜的口感,這會讓蔬菜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一般來説,蔬菜吸油性很強,如用太多油炒素菜,和吃葷菜沒啥區別。

菜的表面被油脂包圍,不僅影響人們品嚐食物味道,也不利於營養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用油超量會帶來諸多健康危害。正確的做法是,每道素菜放油量不超一勺。

7、燒好的菜不馬上吃

很多主婦喜歡把菜提前燒好,放在鍋裏温着,等家人來齊後再開飯。這樣做不僅使蔬菜的口感變差,還會使營養大量流失,因此最好隨做隨吃。

另外,建議大家儘量別吃剩菜,原因有兩點,一是剩菜基本沒有營養價值,尤其是擱置時間長、反覆加熱的剩菜;二是剩菜裏含一定量的亞硝酸鹽,易在體內合成為亞硝胺,具有致癌性。

8、蔬菜汁比吃菜更利於吸收

不少人認為蔬菜汁更好吸收,因此喜歡榨汁飲用。當然這能讓我們攝入更多的蔬菜種類,但它也會導致其中部分維生素C因氧化而流失,還會浪費不少利於清理腸道的膳食纖維。所以在喝蔬菜汁時,還是要攝入傳統方式烹飪的蔬菜。

9、蔬菜可用維生素片代替

實際上,蔬菜中所含各種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是維生素片無法全部代替的。複合維生素片可提供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B2、葉酸等。

但它通常不能提供蔬菜中的鉀、鎂、不溶性膳食纖維、黃酮類、多酚類、有機酸,以及各種利於保健的生物活性物質。

另外,維生素片中的營養素不能相互配合、保護,保健效果遠不如新鮮蔬菜。因此如只吃一種或幾種維生素片來代替食用蔬菜,結果往往使人營養失衡。

10、生吃蔬菜更有營養

生吃蔬菜利於攝入更多的維生素C、葉酸等怕熱的營養,但蔬菜中還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K、鉀、鎂、膳食纖維等遇熱比較穩定的營養。

比如多吃炒熟的綠葉菜,才能讓維生素K發揮健康作用。所以吃蔬菜不用為了營養問題一味“求生”。

另外,生吃蔬菜對腸胃刺激較大,腸胃不好的人可能腹瀉、腹脹。總體來説,急火快炒、白灼、時間不太長的燉煮菜等,是做菜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