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生活百科>家庭生活>

175對教師夫婦共同慶祝50年金婚

家庭生活 閲讀(3W)

幸福的婚姻都有祕籍,只是我們都很年輕,不知道夫妻的相處方式,下面我們看下老夫妻的金婚祕籍。

175對教師夫婦共同慶祝50年金婚

最大的喜事莫過於100年華誕,最隆重的婚典莫過於50年金婚。就在復旦大學喜慶百年華誕之際,175對老夫婦緊挽臂膀,身着豔麗唐裝,踏上鮮紅地毯,共慶50年金婚。

當年牀拼拼就結婚了

為了籌辦這場可以載入吉尼斯紀錄的特大婚典,復旦大學退管會足足忙了半年時間。半年前經退管會統計,復旦3100餘名教職工中,符合金婚年齡的竟已有287對,其中年齡最大的有94歲,最小的也有68歲,還有不少已到了鑽石婚的年齡!

“這些算得上金婚的人,50多年前條件很艱苦,許多志同道合的夫婦只不過去民政局登了個記,領了個證,兩張牀鋪拼一拼,就算結婚了。什麼喜宴都沒有,甚至連張像樣的結婚照也沒拍。可50多年裏,他們在復旦培養了多少國家棟梁,在崗位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為國家和學校做出了多少貢獻呀。我們搞這一活動,既是對老同志人生道路的肯定和讚賞,也是為年輕人樹立‘白頭到老’的好榜樣,也為復旦百年校慶增添喜氣。”退管會副主任金文英説起搞這次活動的意義,嘴就合不攏了。

為8張照片跑遍上海

既然許多夫婦年輕時沒趕上好日子,那就該讓他們像模像樣地再辦一次婚禮。結婚時沒拍結婚照,金婚時就該補一張喜氣洋洋的照片。

穿什麼才能顯得氣派呢?唐裝!175對就要做350件合身的唐裝!從去年底開始,復旦各院系負責退管工作的老師就為了唐裝忙開了,上門摸情況,量尺寸,並請老同志到退管會試衣服,終於在這個月忙完了。

接下來就是給一對對夫婦分別拍照,此重任只有復旦的專職攝影師楊光亮一人挑。拍照的那3天,感人的故事都讓楊光亮一個人碰上了。許多老教授身患病症,都是靠家人推着輪椅來的,由於拍照的老年活動中心在二樓,又沒有電梯,退管會的工作人員硬是連人帶輪椅把他們一個個送上樓。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曹素華教授定期做着化療,頭髮沒了,卻堅持要來拍照,楊光亮急中生智,給她戴了個假髮套,彌補了缺憾。

為了把161對趕到學校來的夫婦拍得漂漂亮亮,楊光亮一條腿在地上跪了幾千次,每張照片都要花5分鐘時間,以拍得最好效果。老教授們除了部分在國外或外地來不及趕來拍金婚照的教授外,最後只有8對夫婦無法拍,因為他們都常年卧病在牀,實在無法出門。

“不行,這樣的機會一輩子就一回,一定要給他們補拍。”楊光亮想好後,本週二早上9點便從復旦出發,浦東、梅隴、廣粵路、涼城等一家家跑,僅前三家跑下來,就花了240多元的出租車費。每到一位老教師家裏,快50歲的楊光亮就像親兒子似的,把老人從牀上扶起,給他們擦臉,讓二老坐在牀上就地拍照。

這天傍晚6點回到復旦,他掐指一算,自己竟足足跨了七個區。可他卻説:“不累不累,那些老夫婦過去為教育付出了那麼多,比我更不容易呢。”

當年留學生抱着回國信念

説起老教授們的奉獻,真可謂“孜孜不倦”。歷史學系的汪熙教授今年已85歲高齡,1999年中風偏癱後,他右半身已經失去了行動能力,但1999年至今他仍堅持做學問,每年寫一兩本書,右手不能寫,他竟靠左手在電腦鍵盤上把一份份書稿打完。他還每天上網,與美國高校的好友保持聯繫,經常邀請他們來複旦講學。

德高望重的他自是桃李芬芳,華師大黨委書記張濟順、復旦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等均出自他門下。

別看汪老學識淵博,他還很幽默。記者來到他家時,他正和同齡的老伴董幼嫻一起試穿唐裝。見記者來,董老忙拿出他倆1947年3月結婚時的六七張珍貴的老照片。“當時在美國也很艱苦,照片是在學校青年活動中心拉上幾個中國同學和美國教授一起拍的。也沒有任何喜宴,拍了照,牧師舉行個儀式,就算結婚了。”

“汪老師當年好帥啊!”記者説。沒想到汪老也不含糊:“那當然,我要是不帥她當年就不跟我了。照現在年輕人的話來説,就是帥哥配靚妹。”

汪老幼時在復旦附中讀書,之後幾度搬家,1930年代末來到四川大學讀書,也就在那時認識了同校的董幼嫻。1944年,汪熙遠赴着名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留學,次年董幼嫻也去了費城求學。1948年兩人畢業並結婚後不久,董幼嫻作為中國民主建國會的發起人之一,已聽到了祖國的號召。汪熙説,當時自費考取美國大學的300多位中國學生中絕大部分都抱着回國的信念。“不像現在的青年人,出國讀書,往往想着在國外定居,過安逸的生活。我們當年如果留在美國,也能很好地‘混飯吃’,但祖國快要解放了,我們一定要回國做些事情。”

兩位老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亦是無微不至。汪老師寫書不方便,老伴就經常幫他聽寫。汪老師左手無法操作鼠標,老伴竟細心到在電腦上幫他設置好鼠標鍵位,把鼠標左右按鍵的位置互換了一下。説起今天的金婚婚典,董老師也樂得合不攏嘴:“真是做夢也想不到,那麼多苦難都度過了,終於又重温了最甜蜜的時刻。太感謝學校了!”

50年滄桑鑄就一本書

婚典上,還有一對夫婦引人注目,他們就是復旦經濟系的袁輯輝和王愛珠夫婦。袁老的身世可謂傳奇,他是袁世凱的曾孫。解放後第一個社會學系、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第一本社會學雜誌都出自袁輯輝。

説起他們倆的故事,王愛珠把他們50年的結合總結為“五同”:一、兩人同屬羊;二、同窗,復旦大學經濟系同班同學;三、同教,1953年畢業後均留校任教;四、同研,上世紀90年代退休後,兩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授竟又找到一個共同語言,即老年學;五、同職,如今他倆一個擔任市老齡科研中心老年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一個是老年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他們已在復旦從教50年,又是金婚50年。他們共同上台,為自己執教50年和金婚紀念的新書《同愛共輝》舉行首發。回憶50年滄桑,一切都來之不易:1955年他們築起自己的愛巢時,沒有婚宴,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頓飯,連房間都是問學校借來的,兩位的母親各送來一條鍛被,房間裏一張牀,配上一套餐具,就是全部的家當了。“結婚時候的樣子和今天隆重的慶典真是個鮮明的對比,社會經濟在發展,復旦在前進,退休老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相關鏈接

老年生活“五個要”

同在1930年代初出生的袁王夫婦倆如今仍舊精神矍爍,沒有什麼“老年病”。既然趕上二老金婚,他們又是老年學研究者,自然要向他們問問養老良方。他們建議老年人要做到“五個要”。

一要以健康為中心。人們都希望長壽,現在人類的壽命也確實比過去長多了。20世紀人類的壽命比過去延長30歲,但是我們要的是健康長壽。如果不健康,經常這裏痛那裏痛,甚至躺在牀上不能動,這是“長壽罪”。所以,用老年學的術語來説,我們要力求平均預期健康壽命同平均預期壽命相接近。

二要糊塗點,瀟灑點。不論是老伴之間,還是同子女相處,或與朋友交往,都要大度些,不要斤斤計較,除大是大非原則問題外,家務瑣事不妨糊塗點。我們這代人過去在吃穿用方面都很簡單,節約慣了,現在條件好了,不妨吃得營養些,穿得漂亮些,用得舒適些。

三要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煩惱。忘記年齡,不要老想到自己老了什麼都不行了,要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忘記疾病,當然不是説有病不看,有病還是要早看早治,但不要整天想着病,表現出一付病態的樣子,而是積極鍛鍊、平衡膳食和調整心態。忘記煩腦,就是不要整天愁眉苦臉。

四要有一個“老窩”。老人最好有自己的家,同子女可分可合,俗話説金窩銀窩不如自己草窩。我們這代老人,大都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有人把錢交給子女,用錢時向子女伸手,不一定好。一個老伴,我們今天參加金婚慶典的老人,都很幸福,有個老伴,要珍惜自己的老伴。一羣老友,老年人要多交朋友,可以擺脱孤獨和寂寞。

五要學、笑、跳,叫、俏。學就是老有所學,既能學到新的知識,陶冶情操;又能有效防止大腦衰退。老人還要繼續社會化,不能倚老賣老,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笑,就是笑一笑,十年少。跳,運動、散步、打太極拳、跳舞都很好。叫,有事不要悶在心裏,找親人、朋友傾訴交談。俏,老來俏有利身心健康。

幸福的婚姻都是從點滴開始做起我們一定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做到能有更美滿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