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生活百科>家庭生活>

容易獲得的愛情就不懂得珍惜

家庭生活 閲讀(2.6W)

人字,一撇一捺

容易獲得的愛情就不懂得珍惜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大話西遊》裏的經典台詞,似乎成了現實世界裏的一道魔咒,我們自以為懂得了道理,卻依然一次次地重複這樣的“追悔莫及”,分開了再想起對方的好、生病了才後悔沒鍛鍊身體、親人不在了才懂得要孝順、賺得越來越多卻越不快樂,這個“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怪圈,該怎麼破?不懂珍惜的人應如何學會珍惜,不被珍惜的人又該如何改變局面?

積極迴應TA對你的關心——根據強化理論的觀點,如果感情裏有一方總是拿熱臉貼另一方的冷屁股,久而久之TA就不願再付出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積極地迴應對方,要知道,你的熱烈迴應是對TA最好的獎勵!另外,當我們在埋怨對方不夠在乎自己時,是不是把對方很多默默的付出總認為是理所當然?

再次獲取成本

弗爺的理論似乎過於艱澀難懂,那麼從“獲取成本”的角度去解釋就再簡單不過了。在我們的內心,有一種衡量事物價值的尺度,叫“再次獲取成本”,即失去以後重新獲取所需付出的成本。再次獲取成本高的東西,在我們內心被歸類為高價值;再次獲取成本低的則被定義為低價值。如果將“珍惜”視為一種恆定的心理資源,那麼高價值的東西自然會被分配以更多的資源,於是,再次獲取成本較低的東西,就越不容易被珍惜。

妥協性對象發泄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包括性本能、攻擊欲等)一直在尋找發泄的出口,這種能量發泄構成了一種內驅力,目的是消除緊張。快樂就來源於緊張感的消除。而現實和思想上的障礙,又構成了阻力,在內驅力和阻力的較量之下產生的活動,我們稱之為“妥協性對象發泄”。比如,愛情就是性慾衝動(內驅力)和道德束縛(阻力)之間妥協的產物。

理解這點的意義在於:妥協性對象發泄作用不可能消除全部的緊張(比如浪漫的愛情並不能解除所有的性慾緊張)。那麼,遭到抑制的本能就會產生持久的內驅力。舉個例子:人是具有攻擊欲的,顯然拳擊相比商業競爭更能滿足攻擊欲,但成人之間卻很少拳擊,更多的是商業競爭,因為商業競爭作為一個妥協性發泄對象,其消除攻擊欲緊張的程度遠低於拳擊,所以其背後的內驅力更為持久。通常,越不能完全釋放本能的行為,越能產生持久的動力。

講到這裏,我們就明白了:越容易得到的東西(低妥協性),緊張感得到了越充分的消除,促使人們想要去珍惜它的內驅力就越弱。

“珍惜”的行為缺乏獎懲機制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是習得的,並且因獎懲機制而得到強化或削弱。當我們把“珍惜”當成一個廣義的行為進行分析時就會發現,對於未養成“珍惜”行為的人,他們所想的是:如果我珍惜你,並不會使我得到更多或更好;我不珍惜你,也不會因此而失去你,也就是説我的珍惜與否都不會得到獎懲,那麼我就會認為沒有必要珍惜你。 換句話説,人們總是學不會珍惜,本質上是因為“珍惜”這個行為和獎賞之間沒有建立一種聯結。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建立聯結機制的可能性越弱。

戀愛中的眾多男女都已察覺到這一點,他們的應對機制表現為用“冷淡戰術”或“疏遠戰術”來懲罰對方(“我就不接電話!叫你敢不在乎我!”)。但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戀愛關係中,應慎用“冷淡戰術”。冷淡戰術實際上是一種陰性懲罰。所謂陰性懲罰,是指厭惡的行為一旦發生,就取消某種好處。比如女生跟男友約法三章:敢看一眼別的女生,咱倆就分手!而心理學家們經過實驗證明:懲罰往往不是一種最優策略,反覆使用懲罰策略可能導致長遠的負面效果。在一項對6002個家庭的研究中發現,在青少年時期受過體罰的兒童長大後更可能出現酗酒、自殺、抑鬱和更強的攻擊傾向(“天天跟老子鬧分手,分就分!”) 。

所以,心理學家建議儘可能採用陽性強化來改變行為。所謂陽性強化,是指期待的行為一旦發生,就增加某種好處。比如他專門請假去車站接你,你就主動問他今晚要不要啪啪啪。看到這裏,你還想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