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健康生活>

猝死 離你還有幾步

健康生活 閲讀(6.47K)

猝死,是每個人都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你覺得你能逃得了猝死魔掌嗎?猝死前兆有哪些?

猝死 離你還有幾步

內容簡介:

你有無猝死的“潛質”?

警惕!猝死就在身邊

如何預防猝死?

如何搶救猝死?

基因檢測不治已病治未病

基因檢測不治已病治未病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近55萬,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為各種原因猝死。

8月27日,央視着名足球評論員陶偉在濟南一家酒店意外死亡,事後警方判定陶偉系猝死。近幾年來,多位明星以及體育運動員發生猝死事件,一時間,猝死這個話題,再度引發人們的熱議。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有55萬人猝死,這意味着平均每天死於猝死的人數在1000人以上,而在這其中,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斷攀升。猝死,一個聽起來頗具恐懼的詞,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多少青壯年正值風華正茂,突然生命終止。猝死難道真的是“猝不及防”嗎?一旦發生猝死事件,如何在第一時間展開自救?

—你有無猝死的“潛質”?—

1小時之內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稱為“猝死”。醫學上,猝死被稱為“青壯年急死綜合徵”;臨牀上,猝死主要是心臟驟停和呼吸停止,一般患者會出現心音消失、脈搏觸不到、血壓測不出、意識喪失、伴有抽搐,最後會出現昏迷和瞳孔放大等體徵。特點是死亡急驟,出人意料,繼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猝死的“潛質”

具有以下兩項或以下者,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擔心;具有以下3-5項者,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説明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徵兆;6項以上者,為二次“紅燈”危險期,可定為“疲勞綜合徵”——已進入“過勞死”的預備軍。

1、“將軍肚”早現。30-50歲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標誌,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的伴侶。

2、脱髮、斑禿、早禿。

3、頻頻去洗手間。

4、性能力下降。

5、記憶力減退。

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7、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不解乏。

10、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猝死!讓人措手不及的痛

陶偉走了,毫無徵兆地走了。

上世紀80年代,陶偉效力於北京足球隊,並曾入選國家青年隊,後赴塔希提島踢球。1994年職業聯賽開始後,他正式轉會四川全興,出場機會不多,後於1996年在全興退役。1999-2001年,陶偉與女演員呂麗萍有過一段短暫婚姻,兩人還共同創辦了北京匯佳獵豹足球俱樂部。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陶偉開始在央視擔任德甲聯賽解説顧問。2011年陶偉再婚,2012年兒子出生。

他從來不是一流球員,他的職業生涯短暫且平凡,入選國青已是最高點。然而,陶偉卻用了近10年時間,完成了從退役球員到一流足球解説員的華麗轉身,他專業卻不浮誇的風格影響了許多人,特別是德甲球迷。從此,我們再也聽不見那個陶指導,在週末的深夜評論他最愛的德國足球。

2012年8月27日,他在濟南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房,永遠陷入沉睡。而奪取他性命的元兇就是猝死。

數字!觸目驚心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近55萬,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為各種原因猝死。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特點是死亡急驟。在心源性猝死裏,80%左右由冠心病引發。約1/5的人多少存在“慢性疲勞”。其中,媒體從業者、銷售、醫生、IT人員是主要發病羣體。職場人平均日工作時間為8.66小時,每天睡眠7.33小時。

據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羅怡統計的數據:1998年120轉運救治的猝死者中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所佔比例不到11%;2011年猝死者中50歲以下中青年人的比例達到12.65%,增加了1.7個百分點。2011年120接診的院前猝死患者達到2181例,算下來平均每天轉運院前猝死者近6例;而在1998年,北京急救中心轉運救治的院前猝死者只有767例。

2012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宣稱,從4月10日到4月20日,“11天內16人猝死”,“幾乎平均一天有1.5個猝死案例”。據相關報道,其中一名39歲白領去世前一直忙於加班。

悲痛!他們離我們而去

2012年1月,中國國家男子舉重隊教練、湖南省舉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樑小冬,在國家隊備戰倫敦奧運會時因勞累過度引發心源性猝死,因公犧牲,享年52歲。

挪威泳聯確認挪威游泳名將亞歷山大·達爾·奧恩4月30日在美國奧運會集訓的訓練營中猝死,終年26歲。

淘寶店主艾珺因忙於進貨上架,連續通宵熬夜,2012年7月18日在睡夢中去世。連日通宵熬夜使艾珺猝死家中,年僅24歲,而她原本計劃2012年10月與男友完婚。

2012年8月1日凌晨,25歲電台女主播郭夢秋猝死,引來聽眾與網友的惋惜連連。又一個生命在綻放中凋零。

—警惕!猝死就在身邊—

1、過度勞累

熬夜會使人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功能失調的狀態;吃飯、作息不規律會引起低糖低鉀,電解質紊亂,導致心律不齊,這是引發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慢性疲勞、積勞成疾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素,累積疲勞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會步入病態疲勞。現代生活中的艱辛磨難,人情世故的煩擾,長期超負荷工作,往往積澱成一層又一層的潛在致病因素,致使許多人勞累而疾病纏身。有調查結果表明,慢性疲勞綜合症在城市新興行業人羣中的發病率為10%至20%,在某些行業中更高達50%,如科技、新聞、廣告等業的從業人員、公務員、演藝人員、出租車的司機等,而這些都是“過勞死”的潛在人羣。

2、抽煙喝酒

抽煙喝酒的人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是扣動心臟病發作的扳機,長期飲酒還可導致心臟衰竭等疾病。

3、壓力大

焦慮、高壓、驚恐、抑鬱等情緒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還會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痙攣的風險,甚至誘發猝死。過重的生理壓力、工作壓力也是猝死的兇手之一。處於長期精神壓力下,患各種疾病的機率會增加3-5倍。而免疫力一低,等於身體內部的防衞軍力量不足,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發生。

4、肥胖

心血管病最愛胖子。肥胖人羣幾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都佔全了,而且易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併冠心病時容易發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5、三高

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損傷血管內皮,使血液變稠,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一旦破裂,就會形成血栓碎塊堵塞血管,引發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就高血壓而言,有些人對自己的高血壓已經適應,雖然血壓超標,他卻無任何不適,如果把他的血壓降到正常,他反而感到不舒服。這種不被人注意的高血壓,危害性更大,它隱蔽地在那裏損害人體重要臟器,在遇到某些誘因時,便會引發高血壓腦病、腦中風等突然事件致死。

6、打呼嚕

打鼾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一個徵兆,如果“睡眠呼吸暫停”時間一次超過120秒,很可能發生睡眠中猝死。

無症狀冠心病。特別是無症狀心肌梗死是首要的危險因素,平時病人的自覺病狀被隱蔽,一般的體檢和心電圖不易發現隱性冠心病,有些病人靜息心電圖檢查結果可能正常,只有在做特殊檢查時才可證明有心肌缺血。一旦發作,措手不及,暴卒者多。

—如何預防猝死?—

注意自檢、預防猝死“先兆”

“長期的職業高壓需要及時疏解,不然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影響,是心臟性猝死的誘發因素之一”,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高恆波表示,雖然猝死的過程很快、讓人猝不及防,但是大多數的心臟性猝死者在事發前會有“先兆”,出現這些先兆就要高度警惕。許多心臟性猝死者在發生心臟驟停前,有數天或數週甚至數月的相關症狀,如心跳不規律、頭暈、胸悶、極度疲乏感及其他非特異性的不適症狀,患者對此應引起重視。但這些前驅症狀並非心臟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狀相混淆,因此患者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並瞭解相關知識提早預防

與注意“先兆”症狀相比,及時調整、消除心臟性猝死的誘發因素顯然更加重要。對此,高恆波表示,從凌晨到上午10點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心臟性猝死發作時,患者主要表現是意識喪失,驚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膚出現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一旦發生心臟性猝死,在場人員必須立即就地搶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若超過5分鐘仍未施行有效的心肺復甦,病人將或失去生存的可能,即使搶救成功也會造成腦損傷,變成植物人,“心臟性猝死的誘發因素是多重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不良飲食習慣、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壓力大等都是心臟性猝死的誘發因素”。

預防心臟性猝死有處方

針對以上引發因素,高恆波給出了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綜合處方——

1、有病及時就醫

心臟性猝死,是由各種心臟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狀開始1小時內驟然意識喪失為前驅的自然死亡。其預防要對那些潛在性的慢性病進行全面的檢查和正規的治療,做到自已的健康狀況心中有數。

2、堅持每天適量運動

這樣能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推遲神經細胞的衰老。

3、及時疏解心理壓力,盡力保持心情舒暢

煩悶、焦慮、憂傷等不良情緒是產生疲勞的內在因素,因此必須學會調節生活,多與人溝通交流,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發現自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調整,當個人承受的壓力太大時,互相傾訴能減輕壓力;同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客觀地認識自己,制訂切合實際的工作目標,防止壓力太大。

4、適度休息

疲勞是一種信號,它提醒機體已經超負荷了,應停止工作。

5、定期體檢

無論中青年還是老年年齡段的人,也不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最好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狀況每年作一次體檢,包括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及有關心臟的其它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特別是隱性冠心病。如果有心腦血管、腫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遺傳史,除常規體檢外,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體檢項目。此外,已經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應該制訂一個適度的工作、生活時間表,切不可長時間地透支體力。通過體檢,及時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問題。

—如何搶救猝死?—

心臟驟停後10分鐘,人體將達到生命的極限,在這段時間裏,每延遲1分鐘,會降低10%的希望。正確的搶救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或可幫助被施救者突破生命的極限。

急救措施被稱為心肺復甦。一旦心跳驟停就應當機立斷、分秒必爭、就地進行復蘇搶救。因為心跳停止超過4-6分鐘常引起不可逆的腦損傷或死亡。

在搶救的同時還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確的治療。心肺復甦的基本步驟是氣道通暢、人工呼吸、人工循環。

首先,應使氣道通暢

必須將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頭及墊在頭部的衣物等,救護者雙手將患者頭部後仰,托住下頜關節,清除口腔異物,使由鼻孔經咽喉部至氣管的氣道保持通暢,使猝死時鬆弛的舌根不至於後傾堵塞氣道。

第二,進行人工呼吸,維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後立即維持呼吸功能,以保證機體主要器官特別是大腦的有氧代謝,保護呼吸中樞功能,防止腦水腫。簡單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即救護者深吸氣後將氣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緊患者鼻孔),以20次/分進行,也可用簡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氣後加壓給氧,如復甦無效,則給予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插管後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機,以及時有效給氧消除或減輕因缺氧所致的腦損害。

第三,進行人工循環的急救

人工循環主要包括胸外心臟按壓、直流電除顫、靜脈或心腔內注射藥物三方面。

家屬為患者進行院外急救主要以胸外心臟按壓為主。心臟按壓的方法要正確,施救者兩手掌重疊置於患者胸骨下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位置,保持主要按壓力放在胸骨上,減少肋骨骨折的發生,按壓時雙臂伸直,用力要平穩均勻,按壓力要足夠大,需壓低胸骨3-5釐米,然後突然放鬆,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壓,連續按壓不間斷。由於胸外按壓使胸廓變化,胸腔內壓改變,使胸腔內外動靜脈壓力發生壓差,從而使循環恢復。按壓有效後可觸到患者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看到患者散大的瞳孔開始縮小。

按壓有效的指徵是: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血壓:收縮壓在7999.32帕左右;散大的瞳孔開始縮小。按壓時常見的併發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積血、血氣胸等。

其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可以2/30的比例循環多次進行,並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

凡有室顫者應立即電除顫,因考慮到90%猝死患者是室顫,故不一定非有心電圖證實,可進行盲目除顫,電極板分別放在胸骨右緣第二肋間和心尖部,緊貼胸壁,用200-300瓦除顫,不成功可多次進行。

藥物注射,目前從氣管內滴入腎上腺素或靜脈內注射腎上腺素、阿托品,並給以適量的碳酸氫鈉,這樣可起到心臟內直接注射作用,又不影響心臟按壓措施進行。心內注射只於靜脈輸液或氣管插管之前採用。根據心律失常性質的不同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心肺復甦成功後可繼發心腦腎的損害,發生嚴重併發症和後遺症,因此在治療原發病同時,應維持有效的循環呼吸功能及水電解質平衡等。防止腦水腫和急性腎功能衰竭是處理的關鍵。

當出現猝死情況後,在場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搶救。心臟發生心室纖顫時,利用電擊除顫當然最為理想,但在現場是不可能有這類搶救器械的。我們可以徒手除顫,手握空心拳頭,在病人心前區捶擊2次,如無反應,則可再捶擊2-3次。

對於剛剛發生室顫的心臟,胸前區搏擊有較好的除顫效果,可以使室顫消除而重新出現心臟跳動。必須注意,要及早採用,在用耳朵聽不到心跳瞬息間的一分鐘內,實施拳擊除顫效果最好。

—基因檢測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沒有其他科學手段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身體狀況呢?基因或許會給我們一些提示。

2012年《都市健康人》在三期雜誌中都有提到三易基因檢測,只是從口腔用棉籤刮一刮,取上皮細胞就能檢測了。通過基因檢測,人體的重大疾病隱患就能及早發現,就能防病於未然。

猝死基因檢測可從家族性長Q-T間期綜合徵及併發的心律失常、心肌細胞鉀鈉離子通道等基因檢測開始,檢測KCNQ1、KCNE1、KCNE4、SCN5A、ACE、AGTR1等多條基因預測發病風險程度,提出針對性的預防保健方案,避免慘劇發生。倒地1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救活概率90%,8分鐘降至20%!

台灣大學醫院進行“心因性猝死”基因研究,通過採血與DNA分析儀進行研究,發現許多外表看似健康、無心臟病、會不定時昏倒的個案,是因有7個不同部位的基因突變,才會時時面臨猝死危機。7個不同基因的突變,代表7種成因的心臟病。基因譯碼後,醫生對這類病人可以“對症下藥”。專家認為,家族中如果曾經有人猝死,其他成員都可能是猝死的高危險羣。這種基因上的變異,如果父母都有,傳給下一代的機率高達二分之一。

台大研究發現,如果曾經有莫名其妙昏倒的經驗,則要小心,這或許是因為此人身上帶有“猝死基因”。研究中,一對父子經常因為激烈運動昏倒,對照研究,是基因出了問題。還有一個家族中,父母、兄弟、叔叔加起來共5人,全都有猝死基因,因為猝死基因是顯性遺傳,父母都有,遺傳機率高達二分之一。這種基因缺陷容易導致心律不整。

台大心臟內科醫師提醒,如果曾經不明原因昏倒,或者家中有人曾經猝死,最好檢查一下心臟,甚至做基因抽血檢驗,可以及早通過藥物控制,避免激烈運動,導致猝死。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凌平表示,遺傳性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臟相關的猝死)通常發生在外表完全正常,也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一些見諸報章雜誌的報導,像是着名美式足球球星擲球時暴斃、善泳者不明原因溺斃等事件,其中就有不少是這類病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順口溜説的意思是,所有生命特徵都是由遺傳決定的。人類也不例外,人體約有3萬個基因,由於基因缺失、重複、突變等因素導致的疾病就叫做基因病。現在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疾病除了外傷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形等,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遺傳傾向,都與基因改變有關。十年前人們還不知基因檢測為何物,而現在基因診斷已經用於臨牀,早期基因測序,可有效防治某些疾病的發生,也可避免病魔的偷襲。

俗話説得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不是在鼓勵懈怠的生活態度,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正視自己的健康。我們提出要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保健要做到是一種生活常態。治未病,是我們的宗旨,而不是有病再投醫,那樣就晚了。

珍愛生命,遠離猝死。

結語:別以為猝死離你十萬八千里,再不做出改變,也許下一個就是你!珍惜生命,讓我們一起從預防猝死開始。(文章原載於《都市健康人》,作者:馬裏波、翟昭君,刊期:2012.10,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