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健康生活>

解開長壽密碼和為先

健康生活 閲讀(1.33W)

自古以來,長生不老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甚至有皇帝專門煉製金丹,以保長壽不老,殊不知,這背後有個鮮為人知的祕密,去解開吧!

解開長壽密碼和為先

解開長壽的“密碼” “和”為先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老子的《道德經》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的涵義相當豐富,有相應、協調、和合、和順、融洽、適中等諸多意義。追求長生久視的長壽之道——中醫養生學,也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理念,並將其貫穿在了養生的始終。

當然,中醫養生的“和”,由於與中醫理論和養生實踐的密切結合,有了新的含義。具體來説,養生之“和”就是要求人們在養生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維持生存環境的良好、穩定與和諧。這一“生存環境”不僅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更包括人體自身的內環境。

最終,通過內外的調養,達到《黃帝內經》所説的“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養生最佳狀態,即陰陽平衡,身心健康,從而長生久視。

從生命規律來看,人體自身的“形與神俱”是長壽的基礎。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筋骨及精氣神等組成的一個整體,各部分組織結構常保持完整和功能協調,機體就能維持良好的生命狀態,這是健康長壽的內在因素和必要基礎,《黃帝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意義就在於此。所以養生應從自身出發,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主動運用各種手段,保持五臟系統的和諧統一,達到和維持精充、氣足、神旺的健康狀態,自能“不成神仙也壽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順天應人”是長壽的重要保障。養生的“順天應人”,指自身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達到和諧統一的理想狀態。

古代養生家多主張人應擇地而居、應時而動,即選擇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居住且日常活動要符合自然界時令變化的規律。這種養生認識在現代社會也有着重要意義,但畢竟今古不同,現代社會的人面臨着更復雜的問題,擇地而居不容易實現,但我們可以儘量美化居住環境,並可輔以擇地而游來滿足我們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環境的親和要求。

另外,應保持家庭環境的和諧,所謂“家和萬事興”,否則,天天因家事不和而煩惱,即使養生方法再妙,也難得良效。

其實,《黃帝內經》中的《靈樞·本神篇》早就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段話中的“順、適、和、安、節、調”道盡了養生之“和”的真諦。希望養生愛好者能以此共勉,習之、惜之,以達和諧養生之“聖度”!

走路快的人更長壽

數據顯示,走路慢的人中有77%死亡,中速的人中50%死亡,而走路速度快的人中,只有27%的人死亡。研究人員稱,該調查揭示出行走速度是壽命長短的“預警器”,即使在身體健康的人身上同樣適用。這一研究在美國老年學會會議上提出,發表於《美國老年學會》雜誌11月刊的相關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原因可能有兩個,”此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斯蒂芬妮·A·史圖登斯基博士説,“一是對走路快的人來説,走路本身就是很好的鍛鍊;二是這些人體質一直比較好,所以走路時健步如飛。”

無獨有偶,日本學者在探索長壽奧祕時,也發現壽星有長期快步走的習慣。用較快的速度走路,對促進心血管系統的活力、提高呼吸肌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避免高血壓的發生都有良好作用

對此,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教授陸一帆認為,走路速度和身體機能是相輔相成的。

一般來説,走得快的人,心臟、肌肉、骨骼等各方面機能都比常人強,平衡能力、協調能力也比較好,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對意外事故的防範能力自然更佳;反過來説,長期有規律地快走,也能提高人體各方面生理機能,如減緩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讓他們顯得更年輕。

陸一帆表示,對年輕人來説,一般7—10分鐘走1公里,步幅在0.75米左右;但到了四五十歲,走1公里大概就需要10分鐘以上了。隨着年齡的增長,頻率會逐步下降,步幅也會變小。他提醒,老年人儘管步履蹣跚,但還應儘量把步子放快一點。

日本東京保健體育教授波多野則建議,快速步行時間一般要持續半小時左右,速度以每分鐘120步左右為宜。步行時,身體要略向前傾斜,雙臂自然下垂,協調地前後擺動於身體兩側。全身着力於腳掌前部,步態要均勻、沉穩而有節奏。走到微微出汗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進行快速步行鍛鍊時,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如體質較好的人可在步行中結合慢跑;而體弱者則應循序漸進地由慢速逐漸加快,距離由短到長。

總結:人需長生,講的是平和的心態,以達到目的為目的長生,是不健康的!(文章原載於《養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07,作者:馬烈光,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