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心理健康>

我的上帝是我自己

心理健康 閲讀(3.09W)

一九八六年第四期的《黃金時代》刊載了一篇題為《害怕出國的研究生》的文章,敍述了一位十八歲的碩士研究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喪失了出國深造的機會。還是在兩年以前,當這位年輕聰明的大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取碩士研究生時,領導就決定送他出國深造。出國?出國後怎麼生活呀?聽到這個消息,他緊張地張大了嘴。在組織安排下,他來到北京語言學院進行語言訓練,緊張的學習,單調的生活,出國的恐懼,使他患了嚴重的失眠症,經過有關部門的研究,同意他休學半年。可休學並未消除他的出國恐懼症,心情緊張時,他全身抽搐,有時竟連續抽搐五小時。神經學專家對他的結論是:病人發病的根源在其社會生活能力差。出國反而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我的上帝是我自己

出國留學,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在這一位大學生身上得到的卻是如此糟糕的反應。究其原因,就是這位大學生的性格上存在某種缺陷――不相信自己,對沒有經歷過的新的生活和環境表現了一種過渡的敏感,而自己又不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便出現了這種否定自己的病症。解除這種對新的生活和新的環境的恐懼,只有加強自己的社會實踐和心理鍛鍊,正確地認識自己潛在的能力,樹立自信心,從而逐步克服青年期心理特點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

現實生活中,患有社會恐懼症的人,當然不至於都象這位大學生一樣,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到這種程度。但其表現大體是一樣的。在他們的自我意識裏,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當他們和別人相交或相見時,也希望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可又總是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彷彿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公眾面前演出,人們也一刻不停地在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作出評價。所以,只要他們置身於人羣之中,便會產生不知所措的慌亂,有的人立即就會出現紅臉、低頭、出冷汗、乾笑等笨拙的舉動,有的人會感到喉部的戰慄,發音吐字不清,甚至全身發軟。事情過後,靦腆者和羞怯者又總會把自己的這種窘態牢牢記在腦子裏,為自己感到害羞、難過,主觀上雖然想克服掉,可到下一次又重犯,以致這種心理不安慢慢地成為習慣性的對自己的不信任,嚴重地妨礙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影響自己事業和能力的發展。

可見,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解脱心理上的自我束縛,對靦腆者去掉靦腆、羞怯者去掉羞怯是至關重要的。認識自己,、盲目自滿夜郎自大固然不可取,但滿目自卑、求全責備同樣也不可取。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希望自己的言行處處得體,但事實上誰也難以辦到,萬一有所疏忽是正常的,以後糾正就行了。不能有不得體的疏忽,就否定自己,處處謹小慎微,自己攪得自己心慌意亂,無所適從。其實,你和人們相處,別人一般不會斤斤計較、處處挑剔你,正如你也不會去計較、挑剔別人一樣。就是遇上有人譏笑自己的疏忽,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必為這種譏笑來左右自己,因為譏笑本身也就説明了譏笑者的荒唐,譏笑者同樣會有遭到別人譏笑的地方。如果能夠這樣想,就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不會太緊張,做到態度安閒、從容自如,該怎麼做就怎麼去做。而當你走進某個陌生環境,羞澀感襲上心頭,使你產生靦腆、害羞的時候,你可以採取自己反問自己的方式來加以遏制自己的慌亂。比如,你可以安慰自己:我沒有做什麼虧心事,大家都是人,有什麼可怕的?有什麼值得害羞?你還可以反問自己:在座的人都對自己有成見嗎?這個聚會有什麼可怕的事件發生嗎?等等。回答是否定的,那你就不應該懸着心、提着膽走進社交場合。有的青年學生,特別是女中學生害怕老師的課堂提問,眾目睽睽之下常常使他(她)們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慌。有這種靦腆感的青年,也可以自己先問自己:老師講的內容我都不懂、不理解嗎?我每次都回答不了老師的提問嗎?如果回答也是否定的,那你就會感到自己的害怕是多餘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你就應該注意聽課並弄懂所學習的內容,爭取主動地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經過幾次鍛鍊就能增進自信力,逐步克服靦腆、怕羞的心理。

其次,克服社交恐懼症,要注意在實踐中學習和鍛鍊與人交往的各種技巧。比如:如何平靜地與人交談,如何接近陌生人,如何對付別人的恭維以及譏笑等;甚至如何同別人握手、寒喧,等等。對於靦腆、怕羞的人來説,與別人面對面地交談可能更困難一些,那麼可以學習一下如何進行開場白,如何使談話繼續或終止;交談時,應該注意自己不要走神,不能自始至終緘口不語,而應該面帶微笑,認真地聽,並直率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見解,不必擔心被別人否定。靦腆和羞怯心理,主要是在與人交往的公開場合中表現出來,而克服靦腆、羞怯心理也必須將自己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通過實踐去認識自己的力量,去證明自己的力量,從而堅定自己的交際勇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