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心理健康>

父母離異心理受傷男孩要比女孩重

心理健康 閲讀(4.66K)

廣州日報消息:人們通常認為,面對父母離異的事實,男孩比女孩更加堅強。然而,在心理輔導者看來情況恰恰相反。研究表明,男孩受到的傷害要比女孩深。教育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指出,父母離異,女孩還可以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扮演女性的角色,而男孩則因缺少父親的示範,受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變得缺乏陽剛之氣。成年後更易成為所謂的娘娘腔。

父母離異心理受傷男孩要比女孩重

11歲男孩害羞愛哭

記者從廣東省精神衞生研究所獲悉,就在半個多月前,一個11歲的廣州男孩波仔(化名)被外婆帶來接受心理輔導,由於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軍訓,他竟然異常激動地衝着勸説他的外婆和媽媽喊讓我去(軍訓)我就死給你們看。外婆很擔心:這孩子平時和女孩子一樣乖,怎麼這次不聽話?

這番話卻讓兒童心理專家戚元麗博士聽出了蹊蹺。原來,波仔8歲時父母離異,父親根本不來看他,他和外婆、媽媽生活在一起,彼此感情很好,喜歡跟着她們,走路時還要拉着媽媽的手。儘管波仔長得個頭高高、白白胖胖,但性格、行為具有女性傾向,此外,他的心理成熟度也明顯比同齡人小了三歲。戚博士表示,造成這一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離異後他由母親撫養長大,缺乏父親的影響,因而使他產生了性別角色認同上的障礙。

角色錯亂可致同性戀

廣州市腦科醫院郭揚波博士告訴記者,兒童三歲開始有性別意識的覺醒,兒童的性別認同既與先天素質有關,又與後天環境密不可分,會模仿自己所熟悉的性別行為特徵。據戚元麗介紹,3~4歲的兒童以父母為模仿對象,如果父母缺位,就有可能出現性別角色混亂。

郭揚波指出,單親家庭的男孩經常與母親相處,可能培養女性心理、模仿女性行為,缺乏男性特質,甚至認同女性,厭惡男性。如果情況嚴重,長大後還有可能產生同性戀傾向,有的則發展為異性癖,喜歡打扮成女性。

離異家庭男性易暴力

除了產生性別角色認同障礙,來自離異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走向暴力。國內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出現上升趨勢,其中相當大比例的人出自離異單親家庭,男性更是佔了多數。

研究青少年行為和心理的學者認為,父母離異會對其心理造成嚴重傷害,3~5歲的兒童會變得易發怒、打人、無故責備自己的情形。5~6歲的兒童變得具有攻擊性,容易發愁。7~8歲的兒童容易害怕、悲傷,期望父母和好如初。9~10歲的兒童出現失落感,拒絕成年人的幫助,變得孤獨,不喜歡接觸人,易憤怒,甚至仇恨父母。

如果這種心理危機長期得不到解決,不僅會發展為心理疾病,身體健康也將出現問題,還可能誘發犯罪行為。和女生相比,男生更缺乏對家庭的歸屬感,當他們向朋友尋求關心和温暖時,很容易交上壞朋友而誤入歧途。

如何解決

林崇德教授指出,國際上稱青春期為疾風暴雨期、危機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未成年人特別是中學生基本上處於軟硬不吃、刀槍不入的階段,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的難度也是最大的。

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林崇德教授介紹,美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在處理離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撫養權問題時,採取男孩原則上跟父親一起生活,女孩則歸母親撫養,但另一方家長必須每週定期探望。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離異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性別角色錯亂問題,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