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藥>

藥效神奇的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徐長卿”

中藥 閲讀(1.31W)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經,維護肝勝健康,可加強脂肪代謝、抑制脂肪肝,促進體內熱量代謝。亦可協助降低血脂肪、血膽固醉。並具有利尿效果,可促進腎臟排泄多餘水分、度物與毒素,有效的幫助維持體重。

藥效神奇的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徐長卿”

一、蒲公英漫談

蒲公英,菊科,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黑褐色,粗壯。分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如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廣泛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朝鮮、蒙古、俄羅斯也有分佈。

蒲公英別名婆婆丁、黃花苗、蒲公草、地丁、古古丁、雙英卜地等,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各省均有分佈,生長在陽光充足的河邊、路旁及田野之間。其食用部分為嫩苗或嫩葉,經過洗淨後可生食或炒食、做湯、涼拌均可。蒲公英可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之功能,被稱為中藥中八大金剛之一。現在美國、日本、法國等很多國家的專家們都在對蒲公英加以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蒲公英不僅是高營養蔬菜和高營養保健食品,而且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工等行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深受人們歡迎,已成為日益走俏的野菜之一。

“小小傘兵隨風飛,飛到東來飛到西,降落路邊田野裏,安家落户紮根基。”這首膾炙人口的謎語説的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始載於《唐本草》。謂:“蒲公草,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圖經本草》作僕公罌,《本草綱目》載蒲公英於菜部,謂:“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相傳關於蒲公英的由來,還一個美麗的傳説:從前,在黃河岸邊住着一位姓蒲的員外,蒲員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公英”,她美麗善良,與丫環翠兒親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發高燒,四處求醫,仍不見效,直到臨終前公英才羞澀地告訴翠兒病因是由於乳房腫痛難忍所致,原來她患的是乳癰。小姐死後,翠兒念及主僕情深,常到墳前祭奠。來年春天,她意外地發現小姐的墳頭生出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野草,金黃色的花瓣猶如公英美麗的笑庸。秋後,野草的種子隨風飄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這種野草卻染綠了荒原。就在這一年,翠兒不幸也患了乳癰,在祭奠小姐時暈到在墳前,朦朧中她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墳頭野草,非同尋常;既治乳疾,又度饑荒。”翠兒醒來既驚又疑,心想莫非是小姐在點化自己?她試着採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數日後乳癰漸愈。隨後,翠兒用這種草治好了許多的乳癰患者,人們由此草的藥效聯想到它的來歷,認為它就是美麗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由此就稱它為“蒲公英”。

二、蒲公英的功效與用途

蒲公英的食用價值、醫藥價值、營養價值在《本草綱目》、《辭海》及歷代醫藥大典中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醫林篡要》指出:“蒲公英,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療療毒乳癰,皆瀉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齒牙,去陽明熱也。”《本草正義》也説:“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症,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癤,紅腫堅塊,尤為效捷。鮮者搗汁温服,幹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蒲公英性味甘、寒、平,無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的功效。可治療急性淋巴腺炎、急性支氣管炎、肝炎等。蒲公英是傳統的清熱解毒藥已被歷史所證實。據臨牀報道,利用蒲公英注射劑治療的各種感染疾病就達40 種左右,被中藥界譽為具有清熱解毒、抗感染作用草藥的“八大金剛”之一。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它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別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皮膚真菌,並有輕瀉和健胃的功效;而蒲公英浸劑則有利膽作用。還可把蒲公英加入健脾理氣止痛的方劑中,治療胃潰瘍等症。另據國外醫學臨牀介紹,蒲公英的提取物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症,有提高膽汁流量並使疼痛緩解的作用。膽囊炎急性發作.以上腹脹痛為主症者,可以蒲公英為主,配茵陳、鬱金等加以洽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