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醫養生>

老中醫總結的養生三字經夠你用一輩子

中醫養生 閲讀(2.28W)

老中醫為大家總結了養生三字經,短小精悍的語句中濃縮了中醫養生的精華,只要每天念一念,就能夠輕鬆明白養生的方法。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吧!

老中醫總結的養生三字經夠你用一輩子

吃洋葱,腦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鮮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壓。

吃辣椒,消脂肪。

烏龍茶,減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氣血虛,吃荔枝。

葡萄甜,補血源。

要潤膚,櫻桃補。

常吃棗,不顯老。

燕麥湯,皮膚光。

食蜂蜜,皮膚細。

蘿蔔湯,治胃脹。

枇杷果,治咳嗽。

吃苦瓜,胃火下。

吃芝麻,養頭髮。

要安神,吃棗仁。

要健腦,吃核桃。

吃蘋果,益補腎。

養生經,要記清,

身體好,幸福定!

延伸閲讀: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1.順時攝養

順時攝養,是指順應四時氣候、物候變化的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諸方面進行綜合調攝的養生方法。順時攝養的基本要求為春季宜疏肝涼宣,夏季宜瀉心補氣,長夏宜健脾燥濕,秋季宜潤肺温補,冬季宜温腎填精。明·高濂《遵生八箋》彙集歷代養生理論,設“四時調攝箋”專論順時養生,並在四時總論之後,分論了十二個月養生的“事宜”、“事忌”、“修養法”、“導引坐功圖”等,使四季逐月養生程式化。

另外,《內經》還提出“一日分為四時”的觀點,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體陽氣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髮、旺盛、收斂、內藏等變化特點,故養生也要順應晝夜陰陽消長規律,安排起居,攝養精神,鍛鍊身體,調節飲食等。特別是氣功鍛鍊,更應重視時間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階段,在特定的時間練功,可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功能趨於最佳狀態,有利於內臟功能的調節。

2.調攝精神

調攝精神,是指採用各種心理調節技術以保持心理平衡,維護和增強心理健康。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精神的調攝,將其視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慾,養性之末也。”調神的具體方法,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正確認識與完善自我、學會使用心理調節、立志修德養性等,其中最為常用的為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老老恆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備。”認為調神攝生,首在靜養;而靜養之要,重在節慾,即要求人們做到對一切聲名物慾應有所節制,達到虛懷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醫學入門·保養説》説:“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靜而自靜也。”如果過分地貪求種種聲名物慾,所欲不遂就會產生憂鬱、失望、悲傷、苦悶、惱怒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只有少私寡慾,心靜神藏,才可使臟腑氣血和調,氣機調暢,抗病力強,有利於延年益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太上老君養生訣》則提出:“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究其實質,都在於降低人的需要,以減少人的需求與客觀事物之間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當然,中醫養生並不排斥順情從欲以養神,《靈樞·師傳》已認識到:“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儘量滿足人對衣食住行及工作條件的需求,使其心情舒暢,怡然喜悦。清靜養神還可採用凝神斂思的方法,使心神專注於一點,排除雜念,消除煩惱,保持神思清靜,並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醫鈔類編》説:“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每日煩惱不安,神不守舍,則易衰老。

另外,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認識、評價自己的需要與客觀現實的關係,也是避免不良情緒產生的重要方法。《素問·上古天真論》説:“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這已具有心理防禦機制中合理化的意義,即當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或從事某項工作失敗時,為減輕因動機衝突或失敗挫折所產生的緊張和焦慮,並維護個人自尊,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開脱,自圓其説。其具體方法,一是百般強調凡是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稱之為“甜檸檬”心理;一是認為自己得不到或沒有的東西就是不好的,不值得關注和爭取,稱之為“酸葡萄”心理。總之,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還會再來,本屬於你的東西,決不會與你失之交臂。應該學會對自己説“沒關係”,如此可使心靈擺脱煩惱,獲得安謐。

(2)抑制外界刺激的侵入:首先可採用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上去。《臨證指南醫案》華岫雲説:“情志之鬱,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藉助音樂、歌舞、琴棋、書畫、花鳥、垂釣、遊覽觀光、運動鍛鍊等方法以轉移情志,陶冶性情。對此,《理瀹駢文》強調説:“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其次,可採用分解的方法,把一個個具體的煩惱分解開,一一予以解決,不要把不同的煩惱聯繫起來,把現在的煩惱與過去的煩惱聯繫起來,更不要和想象中未來的煩惱聯繫起來,或把一個煩惱看作另一個煩惱的原因或結果。另外,對於刺激和煩惱要做到不記憶、不思考、不聯想,以儘可能地弱化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