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醫養生>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穴位貼敷法

中醫養生 閲讀(3.24W)

夏季三伏天高熱,陽氣旺盛,根據"冬病夏治"的原理,應用芳香化濕、温陽散寒的藥物進行穴位貼敷,較易祛除脾胃陰寒之邪,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及轉歸十分有利。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穴位貼敷法

穴位貼敷法1:

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細辛12份,生薑適量。上藥烘乾,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取生薑適量,洗淨浸泡後搗碎取汁,再用生薑汁拌和藥粉(藥粉和生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拌勻調成。藥膏直徑為1.3釐米、厚約0.3釐米。取適量藥膏攤塗在5釐米x5釐敷紙中心部位,貼敷於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果局部有燒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貼後局部有發癢、發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膏乾燥後揭去。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共貼敷3次,一般連續貼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2:

取膈俞、脾俞、內關、足三裏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極細末,用50%二甲基亞磯調成軟膏。用時取麥粒大小的藥膏,放置於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貼敷於膈俞、脾俞、內關、足三裏穴上。貼敷時間在每年"頭伏"、"中伏"、"末伏",擇其中午時分,5天貼敷1次,3次為l個療程,必要時可連續貼敷2-3個療程,連續貼治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3小時,兒童相應縮短。一般揭去藥膏後即起水炮,逐漸乾癟結痂。水泡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塗擦。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3:

取大椎、心俞、膈俞、內關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黃、細辛、半夏、元胡,各藥等量烘乾,共研為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取生薑適量,洗淨浸泡後搗碎取汁,再用生薑計拌和藥面(藥面和生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拌勻調成膏狀。取藥膏3克,攤塗於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在藥膏上面點少許麝香(或冰片),貼敷於大椎、心俞、膈俞、內關穴上。固定3-4小時後取下。每年治療4次,即"頭伏"、"中伏"、"末伏"第l天的當日中午時分各貼敷l次,"末伏"後10天左右再敷貼第4次以鞏固療效,每年4次為1個療程,連續貼敷治療3年。

此方法具有温陽通絡、健牌和胃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4:

取膈俞、脾俞、內關、中脘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細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鮮生薑適量。將前4味藥物烘乾,與麝香(或冰片)共研為極細末,和勻,密封備用。臨用前取出藥末1/3,徐徐加入剛剛擠壓出的鮮薑汁(生藥末和鮮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攪拌製成膏,以能夠成形而不散為度,搓成圓炷狀,然後切成直徑1.3釐米、厚約0.3釐米的小圓餅。取膈俞、脾俞、內關、中脘穴,常規消毒,用毫針點刺不留針,出針後即將藥餅分置各穴上,用5釐米x5釐米貼敷紙覆蓋固定,貼治(同時休息)3-4小時方可揭去。個別對藥物過敏的患者,貼後不久即感燒灼疼痛難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療。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每年貼敷3次。如法連敷治療3年。第2、第3次貼治時局部皮膚有紅暈不影響治療,但如有破損尚未恢復時可根據辨證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健脾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缸貼敷法5:

取膈俞、脾俞、中脘、豐隆、公孫穴。用"冬病夏治膏l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l份,甘遂l份,細辛1份,肉掛適量,生薑適量。取前4味藥物烘乾,共研細粉,過100目篩儲瓶備用。再取肉桂適量研為細粉,過120篩儲瓶備用。用時取生薑適量,洗淨浸泡後搗碎取汁,再用生薑汁拌和(藥面和生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攪拌調成膏狀,藥膏的直徑為1.3釐米、厚約0.3釐米。取適量藥膏攤塗在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部位,再將肉桂粉少許均勻地撒於藥膏之上,貼敷於膈俞、脾俞、中脘、豐隆、公孫穴上。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第l天中午時分為佳,貼3次為l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增貼l次,連續貼2-3個療程,連續貼敷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個別對藥物過敏,貼後不久即感燒灼、疼痛難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化痰祛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6:

取脾俞、足三裏、中脘、陰陵泉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細辛18克,甘遂20克,麻黃20克,麝香(或冰片)少許,生薑適量。將上述前5味藥物烘乾,共為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取生薑適量,洗淨漫泡後搗碎取汁,再用生薑計拌和藥面(藥E面和生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攪拌調成膏狀,並製作成直徑1.1釐米、厚約0.3釐米的藥膏。取適量藥膏攤塗在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部位,再點少許麝香(或冰片),貼敷於脾俞、足三裏、中脘、陰陵泉穴上。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共貼敷3次,一般連續貼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陽通脈、活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7:

取中脘、心俞、脾俞、豐隆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細辛10克,半夏8克,生薑適量。取前5味藥物烘乾,共為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取生薑適量,洗淨浸泡後搗碎取汁,再用生薑汁拌和藥面(藥面和生薑汁的比例大致為10克:10毫升),拌勻調成膏狀,所製藥膏的直徑為1.3釐米、厚約0.3釐米。取適量藥膏攤塗在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部位,貼敷於中脘、心俞、脾俞、豐隆穴上。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次為l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貼l次,連續貼2-3個療程,連續貼治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個別對藥物過敏,貼後不久即感燒灼、疼痛難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理氣痰飲、健脾祛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8:

取脾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細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黃芪100克,蜂蜜適量。將前5味藥物烘乾,共研為細末,儲瓶備用。再將黃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藥液,兑入藥粉和適量蜂蜜,共同調成膏狀,並製成藥膏直徑1.3釐米、厚約0.3釐米。攤塗於5釐米x5釐米貼紙中心,貼敷於脾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穴上。取適量藥膏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連續貼敷3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貼1次,或隔2天貼敷l次,連續貼2-3個,連續貼敷治療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6-8小時,兒童相應縮。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乾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通脈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9:

取脾俞、膈俞、腎俞、內關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細辛15克,巴豆20克,輕粉10克,冰片2克,煉蜜50克。將前4味藥物烘乾,共為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將藥末兑人輕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煉蜜調成軟膏狀,藥膏直徑1.3釐米、厚約0.3釐米。取適量軟膏攤置於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貼敷於脾俞、膈俞、腎俞、內關穴上。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連續貼敷3次為l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貼l次,或膈2天貼敷l次,連續貼2-3個療程,連續貼敷治療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乾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穴位貼敷法10:

取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細辛、丁香、蒼朮、川芎等,各藥等量烘乾研末,過100目篩,加入基質,調成糊狀,製成直徑為1.3釐米、厚約0.3釐米的小圓餅,攤敷於5釐米x5釐米貼敷紙中心部位,貼敷於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穴上。貼敷時間在每年"頭伏"、"中伏"、"末伏",擇其中午時分,5天貼敷l次,3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連續貼敷2-3個療程,連續貼治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乾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