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納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麼回事

傳統文化 閲讀(2.85W)

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係中突出的現象,麗江納西族的民風是:男女在結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種節日和大小廟會,姑娘們相約同去遊玩,小夥子也結隊出門,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據傳統風俗,過年要帶些米花糖,糕餅之類在身邊,以分贈給向自己討吃的小夥子。男青年在姑娘門前路過時,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討東西吃,藉此達到交往的目的。節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約到河邊相會,並通過彈口弦,唱調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對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溝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兩三米才能交談或唱和。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訂婚約。納西語稱為“命若貨”。

納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麼回事

然而,納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歸流之後已由父母包辦,本人無選擇配偶的權利,法定夫妻,不是老頭陪着妙齡少女,就是包辦的姑舅表兄妹,雙方沒有任何感情,於是一些熱戀着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產生了“生不同眠,死時共穴”的想法,相約至玉龍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圍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情死的方法:用一根繩雙雙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樹上各自吊死;兩人用繩子僅僅拴在一起,互擁着跳水而亡;同服毒藥(草烏)或鴉片自殺等等。

麗江的確稱的上是世界上的“殉情之都” ,東巴祭司依據當時所發生的情死悲劇情況,創作東巴經典《魯般魯饒》(牧奴遷徒記),並把它作為超度情死者的經書,在道場儀式中反覆吟誦。

納西族第一對情死者從情死鬼頭目變成愛神,十二巖子坡這個情死鬼魂的歸宿地,也演變成雪山情雪山情國(遊翠國),並把情死國描繪成不同境界的三個國。經過東巴教的不斷傳播,民間又形成口傳的長詩《遊悲》(殉情調),其故事説:女主人公從小在山上放羊,孤單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沒有份,就上山打獵。

二人相會在深山,互訴苦情,於是相愛,但他們燒香問卜,都難於成婚,便去準備情死的用物,接着雙雙爬上雪山,經歷“樹上盤惡峯,石上長尖刺”的“遊翠第一國”和不長草木的第二國,過了獨木橋,到了“金花不會謝,金果不會落”,沒有蒼蠅蚊子的理想樂園“巫魯遊翠國”(第三國),過上了“白鹿當耕牛,斑虎當騎馬”的自由生活。因而情死,在納西族地區,也更多的被説成他們去了玉龍第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