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回族樂器 回族傳統樂器簡介

傳統文化 閲讀(1.81W)

火不思——一異域之音:又譯作渾不似。屬波斯彈撥樂器柳特的一種。其形制如琵琶,有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蓋,以皮為面,四弦。元時傳入中國,為元朝宮庭宴樂之器。

回族樂器 回族傳統樂器簡介

胡琴——大器晚成:形式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拉之。弓弦用馬尾製作。元朝宮庭宴樂之器,漸為中國主要民族樂器之一。

牛頭壎——愛你沒商量:回族民間樂器,又稱“哇鳴”。一般用黃膠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頭形、雞蛋形,並扎一吹口和幾個小孔。吹奏時需要放孔、壓孔。音域較窄,音量較小,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它取材方便,製作簡單,深受廣大回族羣眾喜愛。

口弦——音樂精靈:亦稱“口口”或“口弦子”。用金屬片製成,其形如鉗,圈上連簧片。演奏時,以左手將口弦置於脣間,右手彈撥簧片,靠空氣振盪發音。音域較窄,優美清雅。曲調即興編制。多用於男女青年的愛情生活,尤為回族婦女和兒童所喜愛。

羊頭弦子——恰似你的温柔:琴身木製,音箱呈橢圓形。上蒙羊羔皮,琴頭飾如羊頭,設兩個絃軸,張兩根絲絃,用撥子彈奏,亦可用姆指彈撥。音調清脆,可用於自彈、自唱或伴奏。

咪咪子——憂傷王子:吹管樂器。以蘆葦,柳皮或麥杆為管,中段掏空刮薄或破成若干條,用手將兩端擠壓中間,用火烤成橄欖形,外貼葦膜和薄紙。上端吹口無簧,上節設三個孔,下節設4個按孔。吹奏時,常發出顫音,多演奏抒情和悲傷的曲調。

蕭蕭子——六孔笛:吹管樂器,又稱咪咪,彎蕭。它是將竹管一頭烤彎,上烙6個按孔製成,吹口不設簧片,豎吹,音色堅實渾厚。

索勒——帕瓦羅蒂:吹管樂器,管身木製,形近嗩吶,設8個按孔(前7後1),管下端套一切口葫蘆,嘴為雙簧片。演奏時,左手姆指按孔,食、中、無名指按上3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下孔,音域達兩個八度,音色渾厚。

角笛——百鳥朝鳳:吹管樂器。由泥哇鳴演變而來,木製形如角。有單管和雙管之分。單管形體較小,長約33釐米,設6個按孔,橫吹,吹在較粗的一段,音域可達兩個八度,音色明麗;雙管形體較大,長約83釐米,粗端上下各有一吹孔.體內有兩管,各設6個按孔,近凸面管短而細,發音較高,音色悠揚,近凹面管長而精,發音較低,音色深沉。音域兩個八度。兩種角笛均不設膜孔,後端不通。尾上方設有氣孔。笛身多彩繪,飾有流蘇。

三環——配角競風流:打擊樂器。由3個鐵環組成,主環較大,下接環把,主環兩側下方接兩個中環.各環套3個小環,把端綴有彩穗,同時手持環把搖動,或上或下搖晃發聲,用於樂器合奏或歌舞伴奏。

環鑔——高處不勝寒:打擊樂器。由鑔和銅環組成.大小不一,大者直徑約40釐米,鑔體四周上翹.綴數十小銅環,使用時,兩手各持鑔搖動,發出“唰唰唰”巨響,多在舞蹈高潮時使用。

環鼓——快樂節拍:打擊樂器。鼓身木製,呈長筒形,兩端有筒箍,上有銅環。鼓面用小羊羔皮。演奏時,左手扶鼓斜置晌前,右手拍擊,亦可邊擊邊搖。多用於座唱和表演唱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