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普米族的“山嶽生態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傳統文化 閲讀(9.18K)

普米族是羌之遺裔,祖先居住於江河源頭的青海玉樹地區,而古羌人即為“牧羊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水草的追逐為首要之事。江河源頭有遼闊的草原、神祕的雪山,與山河之間長期處於相互依存關係,在那裏他們創造了輝煌的遊牧文化。

普米族的“山嶽生態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因此,雪域高原是普米族最初的生息之地。後來隨着地區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承載力的下降,他們不得不遷徒到四川甘孜、阿壩和涼山一帶,它居於當代學者稱之為“民族走廊”地區的中心地段,完成了普米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徒。直到公元五世紀中葉由於受東南部農耕文化,即中國“主谷制”的影響,出於對自己生存方式的選擇,他們進行了第二次大遷徒,從川西向金沙江的寧蒗、永勝和麗江遷徒。在這期間普米族開始形成了自己的農耕文化,不幸的是,他們也同歷史上絕大多數西部各少數民族一樣,往往沒有吸收農耕文化的高生產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畜牧業,更多的是改弦易轍使自己成為農民,將草地變成農田,這種屯田活動往往是與其居住的環境相沖突,是一種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活動,最終造成生存環境的惡化。

這種屯田活動為普米族第三次大遷徒埋下了伏筆。直到宋末元初,居住在甘孜中部、涼山南部以及滇西北金沙江一帶的部分普米族陸續向南遷徒,其中最遠者到達蘭州(今日蘭坪)境內,完成了普米族最後一次遷徒。

普米族進入蘭坪時正是蘭坪礦產業開發的高峯時期,這期間納西古王國的木天王已在雲嶺一帶(蘭坪境內)大量開採礦石、提煉白銀,當時的採礦冶金術已十分發達。

蘭坪也因此而成為滇西北重要的經濟樞紐地區之一,成為諸多民族匯聚之地和各種文化交融的節點地區。隨着銀產量的提高,農業、工商業和運輸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又一次給定居在蘭坪的普米族提供了多途徑選擇生存方式的巨大空間。然而,他們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動,而是吸取了三次大遷徒的教訓,選擇了以農耕和畜牧業協調發展,野生物種資源為補充的生存方式,走出了“以畜肥田,以草養畜”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