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山嶽生態文化”與普米族宗教有何關係

傳統文化 閲讀(1.58W)

圖騰崇拜是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礎。它是中華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它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早期圖騰意為“我的親屬”,中期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這種圖騰崇拜現象於原始社會末期開始衰落。普米族的圖騰崇拜與之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這種原始崇拜形式一直延續至今。例如,目前普米族地區還十分流行的白石圖騰、羊圖騰、樹神、山神、鐵三腳、中柱等一系列的圖騰崇拜。在普米族的祭典活動中,有祭天地、祭龍神、祭三腳、祭中柱等宗教活動,有趣的是在祭神山的經詞中處處充滿了普米人對山的關愛之情,如“我們用鋼刀來驅趕侵擾您的魔鬼,用生命來保護您,殺死人間萬惡之徒,以免除對您的傷害,保佑您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山嶽生態文化”與普米族宗教有何關係

在羅古箐村還把那裏的古樹稱為母親樹、情人樹,把羅古箐河稱為母親河,這種圖騰認親的文化現象充分體現了普米族對萬物生靈的博愛之情。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之間的親和關係,他(她)們總是以這樣的情感與天地溝通、與自然山水對話,再現了人類童年的夢。

生存方式上的成功實踐,使普米人對山情有獨鍾,如果説高原雪域是普米族形成的歷史舞台,那麼雲嶺中部則是普米族山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舞台。

普米族“互不相屬”,各自奮鬥的羌戎性格特徵,形成了後來各姓聚族而居的分散局面。由於長時間處於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衝突、調適、融合之中,這一過程反過來又極大地豐富和昇華了普米族的民族文化內涵,同時各姓聚族而居的社會結構,對於統一宗族內各户的思想和行為規模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除了用傳統的宗教理念來規範宗族內各成員的行為外,還在其居住地的勢力範圍內劃出宗族共有的神樹林地、風水林地、水源林地、風景林地和肥源林地,其餘部分均分配給氏族內各户作為其管理的責任林地,各户都能自覺地負責林地的除草、防火等管理工作。公共林地一經劃定,誰都不敢輕易動之,各户起房蓋屋需採伐責任林地內的木材時,也得經過氏族長老的批准方能砍伐,這種社會結構為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