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不脱袈裟的政治家 明朝歷史上的大和尚姚廣孝

風雲人物 閲讀(2.34W)

朱棣即位後,姚廣孝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寵信,馬上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了他的姓,賜名為廣孝。太子少師是當時文臣的最高秩(正二品),是一個實職,由此可見朱棣對他是極為重用的。明成祖和姚廣孝談話,從來不叫他的名字,而稱他為少師,可見成祖對他是極為尊重的。為了報答姚廣孝的功勞,成祖讓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成祖又賜給他府第和兩名宮女,姚廣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在朝堂上,他的衣着和身份,不僅在當時獨一無二,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不脱袈裟的政治家 明朝歷史上的大和尚姚廣孝

永樂二年六月,姚廣孝以欽差身份前往蘇湖賑濟,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離別故鄉二十餘年後,他終於衣錦還鄉了。但是,回到故鄉時,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沒有看到他的功成名就,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悵然。姚廣孝帶着複雜的感情,將父母的靈位放進了少時出家的妙智庵。姚廣孝回京後,養了一隻雄雞。每天聽到雞叫,他就起牀,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就這樣,他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十幾個年頭。

姚廣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後主持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大書的編修。原來主持編修《永樂大典》的是解縉,解縉並沒有理解皇帝編修這部巨書的宗旨。永樂二年二月,這部巨書完成後,定名為《文獻大成》,上呈皇帝審閲。成祖對這部書不太滿意,命姚廣孝等人重修。永樂五年,這部包羅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等內容的二萬多卷的巨書,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更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珍貴的古代文獻,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前後有兩三千人蔘加了這一浩大的工程,總共用了六年時間,共有22937卷,11095冊,字數達三億七千萬。然而,這部珍貴的文獻鉅著後來大部遺失,現存的僅有714卷。

姚廣孝在學術思想上頗有膽識。史稱他:“晚著道餘錄,頗毀先儒。”因而受到儒者的鄙視。他回家鄉長洲看望同母姊妹時,不但不納,反而將他大罵一通。去訪問老友王賓時,王賓不見,只遠遠地對他説:“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在儒家思想統治和禁錮着人們頭腦的明代,像姚廣孝這樣敢於詆譭批判儒家的人是不多見的。

永樂九年,七十七歲的姚廣孝再次受任監修官,主持《明太祖實錄》的重新編修,直至他去世,大約六年多時間,他兢兢業業地完成了此項工作。他不是掛名的監修官,而是名副其實的組織者。這次修成的《明太祖實錄》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三修本,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時間和全書的內容都大大超過了前兩次的修纂。但是,當永樂十六年(1418年)五月成書,朱棣設宴賞賜有關人員時,為此耗盡餘生的姚廣孝卻已經在兩月以前與世長辭了。

姚廣孝一生不脱袈裟,自有他的奧妙所在。他從十四歲起穿上袈裟,但一生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交接王侯,策劃密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謀略家和軍事家。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後,他仍然堅定不移地當和尚,因為這身袈裟為他的政治活動和得以善終做了最有效的保護。朱棣在當了皇帝以後,姚廣孝作為功高蓋世的元勛,處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廣孝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他不能不有所防備,這就是他不願意脱去袈裟的真正原因。他繼續當和尚,實質上向朱棣表了一個態度,表明自己對權勢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沒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對姚廣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廣孝的權勢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終。這不能不讓後人佩服他超人的智謀。

姚廣孝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在成為達官貴人之後,並沒有像別人一樣大肆斂財。相反地,他保持了一個和尚的本色,視金錢如糞土,永遠不蓄錢財。他曾因公幹到家鄉長洲,把朝廷所賜的金帛和財物都分給了宗族鄉人,自己不留積蓄,這與歷來巧取豪奪、搜刮民財的封建官僚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姚廣孝八十四歲時病重,不能朝見,仍居於慶壽寺。成祖多次親往看視,賜予金唾壺,並問他有什麼請求。姚廣孝沒有請求別的,卻請求成祖赦免久在獄中的溥洽。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成祖進入南京城時,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説溥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有人説他藏匿了建文帝。成祖雖然始終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但還是把溥洽囚禁了十餘年。成祖聽了姚廣孝這唯一的請求後,立即下令釋放了溥洽。這不僅因為姚廣孝與溥洽同是出家人的緣故,而是希望通過這件事,給成祖在處理與建文帝及其諸臣的關係上作一個暗示,不讓成祖濫殺無辜。姚廣孝至死都沒有脱離政治家的本色,實在令人欽佩。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死於寺中。他希望能夠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來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並停止視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於京西盧溝河畔。三十日,鎮遠侯顧興祖奉旨祭靈,並宣讀了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