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我國古代皇帝的“祖宗”是誰?

歷史解密 閲讀(2.62W)

我國封建禮教等級森嚴,禮節繁雜,光是有關皇帝的説頭就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古代皇帝的“祖宗”是誰?

我國古代皇帝,往往稱“某祖”、“某宗”,這是什麼原因?又有什麼講究?

我國古代帝王死後,會建立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這稱為廟號,是為了區別於在生時的稱呼。廟號只有帝王才能擁有,老百姓乃至文武百官都是沒有的。廟號始於殷商,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除特殊情況的均有廟號。廟號是皇帝死了之後才能有的,因為皇帝死之後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裏頭有一個神主,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這就要給他一個稱號,這就叫做廟號。後人稱某皇帝為“某祖”、“某宗”其實就是他的廟號。那為什麼其廟號叫“某祖”、“某宗”呢。祖和宗,其實都是先祖之意,是後人對其祖輩的稱呼。但“祖”和“宗”是有區別的,所以有的是“祖”,有的是“宗”。

《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孔穎達疏:“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廟號是一種制度,有其規範性,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而定,所以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顯然“祖”在前,“宗”在後。

由於秦始皇認為他的功勞超過史上三皇五帝,他稱自己既是“皇”也是“帝”,並定下“始、二世、三世”這樣的順序稱號,秦始皇認為以子議父,以臣議君都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廢除諡號、廟號,而只用世號代替。因此秦一朝皇帝是沒有廟號的。

漢朝,又承襲回以前的廟號制度並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定。並非每個皇帝死後都能稱“祖”或“宗”。劉邦因開創新一朝代有功,是始,因此稱“祖”,死後廟號為“太祖”,加上朝代名就是“漢太祖”。但現在書上都稱其為“漢高祖”。這並非按照其廟號來稱呼,“高”是其劉邦的諡號,稱“高皇帝”,可能在漢朝時諡號與廟號兼用、混用,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呼劉邦為“漢高祖”,此稱呼沿用至今。

以後歷朝,也沿用這一廟號制度,開朝皇帝一般稱為“祖”,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自宋以後,沒有稱“高祖”的了。“祖”雖然應是開朝立國的帝王才配享用的廟號,但有些朝代,卻降低了標準,有兩個或三個“祖”。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其實其最初的廟號為“太宗”,百餘年後由嘉靖改為“成祖”)。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為“清世祖”,他的兒子康熙為“清聖祖”。而建立後金(清朝的前身)的努爾哈赤為“清太祖”,一朝三祖,康熙的“聖祖”,依廟號制度,有點不倫不類。也許滿族人沒搞透廟號中“祖宗”的用法。歷朝各代,還有追尊祖上的先人為“祖”的,唐朝時就還有“世祖、太祖”等。

後繼的皇帝,有德者,廟號可稱為“宗”。如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明,宋太宗趙炅等。對於那些少小就死去也沒有子嗣的皇帝,就不會有廟號了。漢朝時,一些政績不錯的皇帝也沒有廟號,如漢景帝劉啟是與其父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君主,也沒有廟號。

“祖宗”,源自帝王系統,祖是始,是最高級的,宗是續,是次高級的。現在已是用於對家族先人的統稱,人人皆有祖宗,當然這不是廟號系統中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