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古代大學聯考如何防作弊 考生考前要洗澡並提供服裝

歷史解密 閲讀(1.19W)

古人的大學聯考趣事:應考者準備了寫滿八股文的麻布坎肩、一粒米可以遮擋住“作弊書”上的8個字、耳熟能詳的一些著名古人,也有屢考不中的遭遇……

古代大學聯考如何防作弊 考生考前要洗澡並提供服裝

蠟燭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歷史上洗澡還曾是反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後來有人指出,“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於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遂向皇帝建議“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並得到許可。通過考前洗澡並提供製式服裝,既防作弊又不“虧禮”,真可謂有理有節。

◆代考

代考從唐代就有,歷朝歷代,愈演愈烈。古代最牛的“槍手”當屬與李商隱齊名的唐朝詩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為他人做槍手代擬策賦,據《唐書》記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場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簾前考試,由考官直接監視。考試中,只見温庭筠奮筆疾書,不一會兒就交卷出場了。考官事後才知道,“私佔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經順利幫八個人完成了試卷。“槍替”技藝可謂出神入化,但他也因為替考再次名落孫山。

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徵的履歷,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沒有被完全杜絕。例如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漢民,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槍手”,曾在清末兩次代人蔘加鄉試,皆獲得中舉。

儘管各個朝代都在嚴打替考,但“槍替”之風並沒有減少多少,甚至圍繞替考,還出現了中介人。《江西省歷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寫道:“有專以雙方作介紹為業者,則曰槍架。”

《中國考試管理制度》一書中有這樣的話:清代時由於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繼出現一些專門從事替考的槍手。廣東替考有所謂“一條葱”之説,從縣試到府試再到院試,一包到底,順天府還出現了專門聯繫替考機構的私局。

只要考試製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層出不窮。如今,各級考試部門也在絞盡腦汁,與各種新鮮的高科技作弊方法不斷鬥爭,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現代考試中,常會出現槍手、夾帶,甚至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作弊,常常令人防不勝防。可作弊並非現代人的獨創,自從考試製度誕生以來,作弊也就隨之出現了。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考試者一生的富貴榮華,中國古代的文人只有科舉一條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在這座獨木橋上,每個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門邪道,用各種方法作弊。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 (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二是夾帶(帶書或抄錄於隨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請人代考。

在古代,作弊防作弊與科舉考試相伴而生,不斷上演着貓捉老鼠的遊戲。

◆賄買

賄買考官是唐代科舉中最大的弊端,由於考生貴族官僚家庭的託請,科舉考試幾乎是有名無實,“請託大行,取士頗濫”。貴族官僚子弟基本壟斷了科舉,“每歲策名,無不先定”,“榜出,率皆權豪子弟”,沒有後台靠山的寒門子弟,即使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都很難考取進士。

針對這種情況,統治者也在想對策。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的辦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這一做法在宋代以後成為定例,甚至繼續“升級”,開始實行“謄錄”,就是讓專人用紅墨水再謄抄一個副本,給考官批閲,稱為“硃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則稱為“墨卷”。這樣一來,閲卷考官便無法知道考卷是誰的,所以以暗號為關節的方法便“應運而生”。

北宋真宗時,朝廷剛剛制定了彌封、謄錄等一套防範舞弊的措施後,通關節的事情就發生了。被曝光的是翰林學士楊億,省試開考前,同鄉中打算應科試的一些人來拜訪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輔導”。楊億一聽,頓時大怒,一邊説“丕休哉”,一邊往屋裏走。“丕休哉”三個字出自《尚書》,是一句罵人的話。有的人聽出來話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語的,都錄取了。為了減少這種可能,自宋太宗起訂立了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察。考官接到任命後,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在進入本省境後亦不得接見客人。賄買若然被揭發,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

◆夾帶

賄買,不是每一個學子都能做得到的,寒門學子更是想都不敢想,夾帶便成了古代考試作弊最常見的手段。夾帶因為簡單易操作,成為最古老、生命力最強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長盛不衰。早在唐朝,夾帶經文這一作弊方法已經司空見慣。在唐代科場中有專門的稱呼“書策”:“挾藏入試,謂之書策”。在唐代科舉考場上,還有的考生偽造堂印,傳遞標準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寶夾藏抄錄有關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前幾年,在西安半坡博物館和上海嘉定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中國科舉文化展”上,幾件作弊用的寫本夾帶、麻布坎肩夾帶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展出的一件麻布坎肩(類似如今的小馬甲)有50釐米寬、55釐米長,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總計四萬多字。1997年5月5日,微型《五經全注》在開封被發現,這套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萬字的《五經全注》,問世於清朝光緒年間,是當時科舉考場作弊的專用書,其內容包括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五種儒家經書的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的詳盡註釋。

唐代的科舉考試已設有兵衞,以阻止夾帶作弊。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稱為號舍。考生不可以喧譁、離場,以防止傳話。但是夾帶經文這一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裏,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