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考中進士才有官做 古代考生落榜後如何生存

野史祕聞 閲讀(1.87W)

自唐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而進士的錄用率很低。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用10萬餘名進士,均勻每年錄用進士76人。杜佑在《通典·選舉六》説:“開元時每年錄用的進士,在一百人上下。”據《文獻通考》:“玄宗時期每年錄用的進士均勻不到二十七人。”能考中進士的,大抵相當於此刻各省斑考前三名。被錄用進士的人,自然不為吃穿發愁,而那些名落孫山者,或做了官又被貶或辭職的唸書人,一無體力,二無專業,他們是怎麼生存的呢?

考中進士才有官做 古代考生落榜後如何生存

名落孫山者,比較面子、相對有保障的職業當屬師爺。師爺的身份不是考取進士後的朝廷命官,既沒有當局編制,更不佔領導職數,無正常上升空間,是地方官員自己出錢聘任的幕後顧問,職責是配合官員顧問處置政務。能幹上師爺,當屬落榜羣體中的佼佼者。假如你是書蟲,沒有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的實踐經驗,沒哪個官員願意出錢聘你。只管師爺屬於當局的“三無”職員,但畢竟屬於官員聘任,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且仍有“繼續加入科舉”或“有重大建功表現”得以轉正的時機,縱然不再想博取寶名,也可以活得很潤澤。好比歷史上的紹興師爺,“無紹不成衙”不但説明紹昌盛產師爺,也反應出師爺也確實算是香餑餑職業!

一般而言,州縣官員禮聘的大多是有江湖經驗的秀才,各省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師爺是高級師爺,至少是個舉人。師爺名義上是“佐官而治”,實際往往是“代官出治”,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權。高級師爺由於包攬事務,威風得很。

當年左宗棠“三試不第”,本計劃“長為農民沒世”,但經不住老密友郭嵩燾等人的勸勉,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所有軍政大事皆由他一手專斷。晚清大學問家樊增祥的父切身為正二品總兵,只因冒犯了師爺左宗棠,一句話就讓總兵大人的烏紗帽丟了。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內,在與太平軍打仗的奏摺中,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在戰敗之餘,一字之差,精神和睦韻完全區別,使店主轉危為安,深得曾國藩欣賞,傳播至今猶稱佳話。後來,兩位師爺富麗回身,左宗棠靠的是鎮壓太平天國的重雄師功,李鴻章是憑本領考中了進士,從此逐步成為晚清帝王的股肱大臣。

在落榜的唸書人中,能被地方官禮聘為師爺的比例,比“考中進士為官者”高不了幾許,大多半人不得不走上“著述都為稻粱謀”這條路。好比盧照鄰、孟浩然、賈島等一批極具聲望的才子,既“屢試不第”,又沒地當師爺,只好淪為無業遊民。他們大多靠寫營生,有的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為百萬大亨,但有的依然窮困落魄。

另有棄官為民的唸書人,只管文筆一流,但不屑為五斗米折腰,乃至生活難覺得繼。公元759年,杜甫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居無定所,過着“生涯似眾人”的生活。770年,杜甫因無錢治病,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這段歲月,他只管也寫下了大量的文字,但多是反應“先全國之憂而憂”或“居廟堂之遠則憂其君”的文章,好比《茅舍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為稻糧謀”的文章一篇也沒有。

落榜者有好多具備真才實學,失敗的原由大概是發揮失常,也大概是科舉舞弊的犧牲品。他們中的有些人成了“知本家”,只管孔夫子不屬落榜之列,可是這職業的開山鼻祖,他門生三千,賢人七十,個個都收學費,收益不菲。自開科取士以來,落榜而有真才實學者紛紛效仿,也有人為偷懶,無需招三千門生,選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教,就可豐衣足食。

有的人唸書不行,乾脆學做生意。明朝沈萬三、清朝伍秉鑑,家族殷實,雖有錢唸書,但科舉無望,追隨父輩學做生意,成為那時的貿易鉅子。伍秉鑑事業巔峯時擁有財產2600萬兩(那時美國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萬兩),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鑑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也有些落榜的唸書人,屢考屢敗,屢敗屢考,好比范進,最後淪為神經病。別的另有一類,好比李自成、洪秀全,屢試不中,不得功名,乾脆一氣之下走上造**的道路,做了起義首腦,不過這兩類落榜唸書人的選擇,幾百年才出一個,沒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