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饅頭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嗎?他為何會想吃饅頭

野史祕聞 閲讀(1.3W)

好像之前聽人説過,今天我們吃的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疑問的,諸葛亮發明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發明饅頭呢?

饅頭真的是諸葛亮發明的嗎?他為何會想吃饅頭

在《三國演義》第91回則説:“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麪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因此民間一般認為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要我説老爺子還真挺不容易的,軍國大事自不必説,有閒功夫的時候還搞搞小發明什麼的,那心真是操稀碎啊!但這個説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僅僅是在一些古人的筆記當中有類似的描述。

事實上關於吃饅頭的最早的記載可追溯的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可能有讀者要問了《事物紺珠》中的是“蒸餅”並非饅頭啊?大家有所不知,根據《名義考》中的説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之饅頭”。宋代的時候,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便將“蒸餅”改稱“炊餅”。所以古典小説《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蒸餅”,其實也就是饅頭。

另外古人所説的餅跟我們現在所吃的餅不是一個概念,古人所説的餅更加籠統,凡是用麥製成的麪食都可統稱為餅,比如古人所説的“湯餅”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麪條什麼的。(以火炕,稱“爐餅”,即今之燒餅;以水淪,稱“湯餅”(或煮餅),即今之切面、麪條。——《名義考》)。

但戰國時期石磨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所以當時的人們主要還是把麥子拿來煮粥或者蒸成麥飯,那個年代只能用杵臼來將麥子杵成面,但這樣的製作工具生產出來的面十分有限,所以在那個時候麪食還並不十分普及。到了西漢初年的時候,智慧的勞動人民終於發明出了石磨,由於石磨的廣泛應用,蒸制的麪食才隨之逐漸成為人們普遍的食物。

而“曼頭”(特此聲明這不是錯別字,曼通饅。)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大文學家束皙的一篇《餅賦》,其中有一句寫到“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温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

無論饅頭的發明專利屬於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饅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擔負着祭祀用品的作用。《祭法》中就説:“春祠用曼頭”。明朝人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中也有記載説:“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在唐朝的時候饅頭還被稱之為“玉柱”或“灌漿”,聽起來還蠻文藝的呢。(“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匯苑詳註》)

而“包子”其實就是指的帶餡的饅頭,《燕翼詒謀錄》中記載:“宋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還在“包子”後註明:“即饅頭別名。”

關於饅頭還有一個民間傳説與朱元璋有關,相傳朱元璋翻身鬧革命成功之後大擺慶功宴,點名要吃一道菜,名曰“白銀如意”,御廚們一看懵圈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建議他們去新東方學校再學兩年。)原來這道菜是朱元璋當年在其原配馬氏家當雜工的時候,馬氏家的家廚拿手的一道私家菜,於是馬皇后把這道“白銀如意”製作方法傳授給了御廚。用發酵的麪粉和鹼水揉勻,去掉酸味再摻上白糖急火蒸熟,其形狀猶如開瓣的花朵。所以後來民間老百姓就把這道菜稱之為“開花饅頭”。

無論結果如何,諸葛亮普及了這種饅頭的做法,為饅頭走進千家萬物做出了貢獻,他擔當發明者的殊榮也不為過。